当前位置:

甘当“傻子”的“精神侠客”

来源:嘉禾网 作者:尹振亮 王鸽  编辑:邓和明 2009-12-26 00:00:00
时刻新闻
—分享—

313,田心乡五百地村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彩旗飘扬,全村900余名群众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迎接该村“荣誉村民”张朝岑的到来。

 

张朝岑何许人也?共青团郴州市委副书记蒋慧亮给笔者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民故事: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电视台记者张朝岑在我们郴州受到50年罕见的冰雪灾害后,于今年1月底就向我市赈灾办捐献了一个月的工资800元,2月底,张记者又伸出热情双手意欲帮助我市一群贫困学子。经介绍,便来到了我县五百地村,在实地考察后,目睹该村100多名学生仍坐在破漏不堪、低矮危旧的教室里上课时,张记者当即表示将自己2007118获中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的5000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五百地,并承诺马上返回家乡面向社会进行募捐。34,返回家乡后,他便马不停蹄,四处奔走,多的一天走了近百个单位和募捐者。在他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召下,不到10天的时间,他便收到了3660多位募捐者的220242.2元的募捐款。313,当五百地村党支部书记刘柏生从张朝岑手中接过这饱含着河南省鲁山县社会各界一份沉甸甸的爱心捐款时,这位中年汉子的眼泪也噤不住流了出来。“谢谢!谢谢!!”

 

张朝岑是鲁山县广播电视局一名普普通通的新闻记者,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张朝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心无旁鹜,几乎把身心都献给了这项事业。他没有正规大学文凭,却创造了令许多科班生无法企及的成就,新闻作品46次在国家、省、市获奖,其中《宁肯吃苦挖荒山,不占集体一寸田》获全国地市报奖、《追寻高原的白云》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报刊副刊奖,《驻村的日子》获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委组织部、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学会驻村好新闻奖。10余年来,他除完成本台的工作任务,还对外发稿2600余名,连年来是平顶山市县级电视台对外发稿最多的记者,先后获得河南省第二届十佳新闻工作者、河南省十佳爱心人物、平顶山市十大杰出青年,曾被专家们称之为“张朝岑”现象。

 

走近张朝岑,他高挑精瘦的身躯,若混在人堆里是一个不容易挑出来的平凡人;平时在世人眼中是个十足的“傻子”。多年来,他一直在默默地做着许多的“傻事”:他不是有钱人,却做着许多有钱人不愿做的事情;他不是领导干部,却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无任何奢望,却在拼命地工作。他总在自觉地追求着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在一次次“傻傻”的义举中升华着自己的精神境界,被人称之为“精神侠客”。

 

19665月,张朝岑出生在大山深处的鲁山县尧山镇,由于父母双亡,尚未成年的他面对无尽的艰辛,用稚嫩的双肩挑起了与他年龄不相称的重担。十四五岁的他,上山背过坑木、抬过石头、做过砖瓦。艰难的生活经历,让他品尝了农民的苦,清楚了农民的难。他曾暗暗发誓:等我经济条件好了,我一定尽力帮助他们。

 

面对农村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十年磨一剑,通过艰苦的自学,终于在198542的《平顶山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豆腐块”稿件。从此,他笔耕不辍,且一发不可收拾,名字屡屡登上省、市报纸和电台,发表了大量的作品。1995年,他被破格录用为县广电局当了正式记者。

 

爱心如歌。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贫困有着深刻的理解,父母的善良和厚道传承于他,同情和善良便成了他骨子里固有的东西。要知道,早在19855月,张朝岑把得到的第一笔稿费3元钱毅然决然地给了比他还困难的张老汉。当时的3元钱,如果让张朝岑一家买盐吃,可以吃几个月,可他看到村里无依无靠的张老汉患病无钱医治,在床上呻吟了3天时,就把刚从邮电所取出的3元钱给张老汉买了两副中药,让老人在弥留之际感到了人世间难得的亲情和温暖。

 

进城了,每月有了固定收入的张朝岑,日子好过多了,但他不吸烟、不喝酒,没有像样的衣服,他把省下的钱慷慨资助了他人。去尧山镇采访老功臣余景华时,面对家徒四壁的老人,张朝岑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他将身上仅有的300元钱给了老人。

 

20008月,张官营镇有个贫困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大,为交不起学费而发愁。张朝岑去采访时,面对那张一筹莫展的面孔、面对那个有志青年,他心头一热,脱口答应资助2000元钱。回到家,张朝岑自己倒犯了难,自己手里并没有钱。2000元钱对他来说又是一个不小数目,怎么办?情急之下,一向言而守信的他贷款兑现了诺言,那笔贷款直到两年后才还清。过后,有人问他:你自己都不富裕,何别呢?可他说:“我做这事是有点打肿脸充胖子,可特定的环境,我当时要不承诺,良心上会自责一辈子的。”

 

20048月,鲁山县委宣传部开展文明助学活动,领导派他去采访。在捐款现场,真情涌动,气氛把他也感染了,他拿出平时积攒的2000元稿费,资助了考上浙大的一名学生。20064月,张朝岑去采访有关人员资助鸡冢乡一位贫困患者的事迹,看到患者极度贫困的状况后,他又当即掏出身上的500元钱给了患者。

 

下乡采访中,他经常去报道别人捐款资助贫困的事,可对他自己的事却从来只字不提。他说:“捐款资助是我的心愿,我不图什么回报,能多资助一个贫困人,我心里就多一份欣慰。”几年来,张朝岑用稿费和工资资助了32个贫困学生和贫困群众。

 

张朝岑的内心充满深情,悲天悯人。2005年,在贵州支教、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事迹披露后,他夜不能寐,陷入了深深的感动之中。当年春天,他只身一人,自费到贵州的大山深处考察,20多天的时间里,他坐汽车、坐拖拉机、坐三轮、坐摩托、徒步跋涉,足迹踏遍贵州12个山区贫困县,走访了45名青年志愿者。在徐本禹支教的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他和徐本禹彻夜长谈,为徐本禹而骄傲。他看到该小学学生极度贫困,中午连饭也不吃时,心情非常沉重,就掏出500元钱,让徐本禹资助学生,还为学生们买了学习用具。在威宁县龙街镇木槽村,他看到村小学房顶露着天,学校连买几块石棉瓦的钱也没有时,他留下回家的路费,把剩余的500元钱全部交给了同行的龙街镇党委书记李正超:“赶快买些石棉瓦把房子修缮一下吧,要不一下雨孩子们真没法上课了。”

 

20069月,张朝岑再赴贵州,捐出了自己多年积攒的2.4万元钱,为贫困而又缺水的大水县达溪镇大湾村建起30座水窖。他的壮举感动了贵州,也感动了鹰城,他家乡的父老乡亲纷纷效仿。2006129下午,当他带着乡亲们的6万多元捐款,再次千里迢迢到群山怀抱中的大湾村验收水窖落成情况的时候,那里的村民们全体出动,用苗族群众欢迎贵宾的最高礼仪——竹竿拦道、敬水花酒、唱山歌、燃放鞭炮来欢迎他。

 

200748,张朝岑一行5人冒着细雨第六次登上云贵高原,到大湾村验收已全部建成的167座水窖,逐户发放800元的捐款,结束了大湾村人祖祖辈辈到八公里外背水喝的历史。那天,大湾村的男女老少都早早排起长长的队伍守候的村口迎候。并在村后的山坡上,矗立着一座青石刻制的“河南水窖”纪念碑。碑文简要介绍了张朝岑和28000余名鹰城人热心捐助13万余元为大湾村建造水窖的经过。

 

事后,他对人们说:“我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我不是大款,我没有更多的钱资助穷人,但我能资助一个就资助一个,这样贫困人就会少一个。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心,不信贫困除不掉。”也许有人会问,是张朝岑有钱么?事实正好相反,他的月工资只有840多元,全家的年收入也只有1.5万余元,家中还有很重的负担,至今还住在只有80平方米,常年不见阳光的十分简陋的房子中,生活也很简朴,但他近10年给社会所捐的款却超过6万元。要知道,张朝岑用来资助别人的钱都是靠自己辛苦积攒的稿费和工资。

 

作为记者,张朝岑还把社会责任看得比天大。河南省鲁山县尧山镇画眉谷过去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他去采访时了解到画眉谷风景优美,适合开发旅游。他一边和群众策划开发景区,一边四处奔波,到市、省、中央媒体多方呼吁,求得宣传支持。各级媒体记者被这个同行的真情所感动,伸出援手对画眉谷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景区的美景进行报道。中央电视台对画眉谷进行两次长达25分钟的专题报道,使养在深闺的画眉谷名扬天下。如今,画眉谷已成为河南省一个知名景区,老百姓家家都建起了农家宾馆,旅游收入年人均达10000多元,过去的穷山村变成了“金凤凰”。

 

张朝岑秉性耿直。一次,一名买了保险的三轮车主出了事故,可保险所迟迟不予赔偿,车主欲哭无泪。他闻讯后,立即背着摄像机去采访,保险所负责人极力阻挠,并威胁说:“你要曝光,我就找人收拾你。” 他毫不畏惧,顶着压力,披露了这件事,使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张朝岑说:“我是穷人出身,最看不惯欺负老百姓的事,不说不管,心里有愧。”这就是一位基层新闻工作者的赤子情怀和无限追求。

来源:嘉禾网

作者:尹振亮 王鸽 

编辑:邓和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