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太阳照在南岭山上

来源:嘉禾网 作者:何光红 陈剑彪 编辑:邓和明 2010-08-25 08:24:50
—分享—

副标题:——国家项目资金扶助南岭林场发展纪实

  

 

  风光旖旎的南岭山

从南岭林场鸟瞰嘉禾县城

  本网讯(记者 何光红 通讯员 陈剑彪) 它是嘉禾县唯一的国有林场,近4万亩的林区面积成为县城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它是嘉禾县城居民饮用水的涵养地,盘江水库收集林场涵养的雨水成为县城8万居民的饮用水源;它是一块饱经沧桑的大地,2006年“7.15”特大洪灾让它遍体鳞伤,2008年冰雪自然灾害又再次让它遭受“灭顶之灾”。

  它,就是嘉禾县国有南岭林场。

  盛夏时节,笔者来到这里,只见昔日被冰雪损毁的山林披上了新绿,曾经被洪水冲毁的道路恢复了通畅,200多名林场干部职工正信心满怀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林场受灾后能在短期内恢复元气,得益于国家国有贫困林场扶贫项目资金的支持。它像天上的太阳,驱散了干部职工心中的阴霾,照亮了林场前行的道路。”谈起林场今天的喜人局面,陈剑彪场长如是说。

 修建在嘉禾最高点尖峰岭的瞭望台

从南岭山上远眺盘江水库的一池碧水

  尖峰岭上有了“千里眼”

  尖峰岭,嘉禾县境内的最高点,海拔913.3米。尖峰岭离南岭林场场部仅8公里,从山脚的场部抬头望,那高高耸立的山峰仿佛就屹立在眼前。

  7月29日,我们从南岭林场场部开车前往尖峰岭。七月流火,刺目的阳光照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刚刚降下的一场雨让路面还保持着几分湿润,一股看不见的热浪在空气中升腾。

  我们坐的是林场一台刚买不久的五十铃卡车。一路都是上坡,林区的道路崎岖不平,被山洪冲刷过的石头大小不一地裸露在路面上,车子走在上面像轮船行驶在波浪汹涌的水面一般,一会儿往上抛,一会儿又向下沉,若是不紧紧抓住扶手,随时都有可能摔倒。

  公路顺着山势蜿蜒盘旋,汽车发出嗡嗡的喘息声。车开到半山腰时,车轮打滑了。司机告诉我们,是因为路面的石头太松了,车轮抓不紧,上不去。司机在狭窄的公路上倒车,下面就是深不可测的山涧,在这样的山路上行车,让我们的神经绷得紧紧的,根本不敢看窗外。车子蜗牛般地向前爬行了一段距离后,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了。这回,司机又往后倒了一段,车子仍然开不上,他让陪同我们一块上山的两位林场干部坐到车后面的货厢上,增加重量。再次加大油门后,车子才顺利地开到了尖峰岭下。

  南岭林场瞭望台位于尖峰岭山顶,我们的车子无法开上去。随行的林场干部告诉我们,瞭望台离这里还有一公里的路程,需步行到那里。这是一条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简易公路,坡度很陡,隔一段路就要拐一个弯,显然这是为了运送修建瞭望台的原材料而临时修建的。路上尽是被水冲洗过的小石头,好几次,我们都险些滑倒。拐了好几个弯后,一栋红色挑檐的三层小楼屹立在眼前,这就是新建的瞭望台。虽然看似在眼前,但我们足足走了二十多分钟才到达。平时缺乏锻炼的我们,到达山顶的瞭望台时,已经气喘吁吁,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站在瞭望台的顶层,脚下是起伏的山峦和清澈的水库,远处的村庄、田野、河流尽收眼底,繁华的县城看上去只有手巴掌那么大,奔驰的汽车更像一只小小的甲壳虫。虽然此刻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可这里吹来的一阵阵凉风却让人感觉十分惬意。

  负责林场火情瞭望工作的是李建勇、胡翠英夫妇,他们是去年才从一位老林场工人手中接过这份工作的。2008年,南方发生百年未遇的罕见冰雪自然灾害,南岭林场建场时修建的瞭望台因不堪重负倒塌了。“幸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虽然时间已经过去整整四年,但谈起那场罕见的冰雪自然灾害,林场纪检书记邓新红仍心有余悸。那场冰雪灾害不仅摧毁了瞭望台,还让林场3.3万亩森林、60多公里公路,还有高压输电线路、有线电视线路、人畜饮水管道全部损毁,直接经济损失达1.6亿元。

  在国家扶贫资金的资助下,2008年开始动工修建新瞭望台,2009年9月底正式投入使用。新建的瞭望台有三层楼,建筑面积180多平方米,加上通往瞭望台的盘山公路及护坡等工程,投入资金达80余万元。与原来只有12平方米的石砌的瞭望台相比,可谓有了天壤之别。

  李建勇夫妇平时的工作就是用望远镜观察整个林场的火情。特别是在防火季节,他们每天都紧绷着神经守望着这片绿色的海洋,用他们的自己话说“连睡觉也得睁只眼睛”。自瞭望台投入使用以来,林场先后出现4次火情,都因为他们发现及时而未造成大的损失。

  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也许在常人看来,这确实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可是,对于长居在此的李建勇夫妇来说,则意味着孤独和寂寞。“只有买米和买菜时才下山,”李建勇告诉我们。他们平时都是坐摩托车上山,因为到瞭望台的路太陡,摩托车骑不上,只能将它搁在半山腰上。有一次,摩托车爬坡时熄火了,老是打不上,后来一检查才知是因为爬坡过久,将机油烧干了。情急之下,李建勇打电话叫自己的亲戚从县城买来一瓶机油送到山上,才解了围。

  瞭望台没有电,也没有水。平时做饭烧菜要到山腰一处渗出的地表水取水。挑一次水,至少得半个小时。没有电,他们过着白天看树林晚上数星星的日子。“能有星星数,那还是算是幸福的。最怕的是雷雨天气,因为地势高,那轰隆隆的响雷就像是在屋顶上炸开一样,让人胆战心惊。”女主人胡翠英告诉我们。 

场长陈剑彪到工区看望慰问护林员

  老护林员的新生活

  小里毛工区位于南岭林场北部,距县城20多公里,是林场最远的工区。

  从南岭林场场部坐车经县城,过盘江,到小里毛工区,要绕一个大弯。特别是从盘江乡盘江中学路段开始,一直都是上坡路。过了平田岭村后,有一段被水冲刷、乱石堆积、沟壑丛生的公路,特别难走。虽然只有2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坐车到这里却足足耗费了一个半小时,比从嘉禾坐车到郴州所花的时间还长。

  小里毛工区与永州市的蓝山、宁远两县交界,有护林员10人,看护着林场7000余亩山林。谢四仔是一位40多岁的护林员,他和妻子雷冬梅已在工区住了19年。“没有什么事,基本上不出山。如果不是去买米买菜,一个月也难得下一次山。”谢四仔说,他们已经习惯了住在山里的生活。

  谢四仔是半边户,只有他一个人拿工资。2006年发生的7.15洪灾和2008年发生的冰雪自然灾害让南岭林场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元气。林场困难,职工也跟着过苦日子,像谢四仔这样干了几十年的“元老级”护林员,一个月的工资也仅有800余元。800余元工资,在物价日益上涨的今天,连基本的生活开支也难以维系。为了补贴家用,他和妻子一块养羊搞起庭院经济。

  然而,谢四仔发展庭院经济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他们是从2005年开始养羊的,刚起步不久,就遭了灾。2006年7月15日,受热带风暴碧利斯的影响,林场发生特大洪灾。当时,谢四仔家养了80只羊,被洪水卷走的就有28只。2008年初发生的低温雨雪天气,再次让谢四仔的养殖业遭受致命打击:当时存栏140余只羊,在低温雨雪天气中冻死的就有80多只。

  频繁的灾害袭击,一度考验着诸多像谢四仔一样林场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看着林场大片大片的成材林被拦腰折断,看着亲手栽种的幼林在灾害中损毁,看着随处可见的垮方和被洪水冲毁的公路、桥梁,看着一根根在雨雪中倒塌的电杆树,他们一度灰心丧气。“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因灾自信心受挫,看不到出路,成为众多林场职工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

  然而,就在南岭林场最困难的时候,国家向林场伸出了援助之手。两次灾难,南岭林场都得到国家国有贫困林场扶持项目资金的援助。2006年和2008年,南岭林场两次争取总计达60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林场两次受灾,省里、市里和县里的领导都在第一时间前来林场慰问,送来党和国家的温暖。国家的扶持,领导的关怀,似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迷茫林场职工的胸膛。他们坚信,困难时期国家不会丢下他们不管;他们坚信,有国家的扶持,再大的难关也可以渡过。于是,一度心灰意冷的心底又激起了阵阵暖流,自信的力量又填充了他们的胸膛。在场党委的号召下,林场职工节衣缩食,自发为林场捐款,用于灾后重建。

  国家扶贫项目资金似一根有力的杠杆,撬动了众多资金的汇集。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冰灾期间,南岭林场就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600余万元用于恢复林场的水、电、路,并重新修建了瞭望台。

  如今,谢四仔的养殖业基本上恢复到了灾前水平:存栏羊150余只,年出栏60只左右,加上每年为林场育苗的收入,一家人年收入能维持在4万元左右。谢四仔是南岭林场200多名职工的一个缩影,他们已渐渐走出两次灾难的阴影,又过上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开拆的房屋和水毁的公路

  从南岭林场场部驱车南行10公里,我们来到三五工区瓦窑头村护林点。

  2006年7.15洪灾时,瓦窑头村被洪水淹没,倒塌房屋多间,村民100余人被困,所幸县里组织人员营救及时,才未造成人员伤亡。从2006年7.15洪灾发生到现在,时间已经整整过去4年。瓦窑头村早已整体搬迁到离村3公里的新址,昔日热闹的村庄如今变得空空落落,只有两位护林员还住在村里,被洪水冲破的几间房屋依然在那里静静伫立着,不时勾起人们对那场水灾的深切回忆。

  发生洪灾那年,三五工区瓦窑头村护林点被洪水摧毁桥梁4座,林区公路冲毁5公里,公路护坡冲垮3公里。因为缺少资金,这段公里至今仍没有恢复通行。离瓦窑头4公里,有一个五里窝护林点。因为公路未恢复,上半年多雨季节,护林员的出行受到很大影响。

  徐土生是三五工区的一位护林员,从1993年起,他就和妻子一块住在这里。走进他住的房屋,我当时就吓了一跳:房屋大厅的墙角上,一条裂隙长达两三米长,从房顶一直延伸到墙角,裂隙最宽处足足有三公分。正当我们惊谔不已时,徐土生带我们来到里屋,这里的墙脚开得更厉害,为了安全起见,墙壁已经用一根粗大的杉木支撑承重。隔壁还有两三间房屋,虽然没有开裂,但同样不安全——那是用泥巴垒起的土房,同样经不起风吹雨打。

  随行的场领导叮嘱老徐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刮风下雨时要多加小心。随后,我们来到一个叫井水下的护林点,这里住着李土石夫妇。李土石和妻子到这里已居住快10年了。因为这里太偏僻,至今没有拉通照明线。好在李土石懂一点机电知识,场里出钱买了一台微型水力发电机,用来照明。“一到年成干旱,同样得用蜡烛照明。”李土石说。其实,遇上水力发电机出故障,即便有水,也没有电照明。因为工作出色,李土石2007年被县里评为劳动模范。妻子没有工作,一直陪伴李土石居住在这里守山护林,场里为了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给随夫护林的家属每月发三百元的生活费用。手机没有信号,大半年时间晚上在黑暗中度过,因为护林任务艰巨,连亲朋好友一年到头也难得走动一回。李土石夫妻和众多护林员一样,长期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

  南岭林场是嘉禾县唯一的国有林场,对于居住在大山里的护林员来说,盼水、盼电、盼医、盼路、盼讯,是他们多年的夙愿。我们期盼国家财政资金的阳光能多一点照进大山深处护林员的胸膛,让他们能早日喝上放心水,用上照明电,用上手机,看上电视……

来源:嘉禾网

作者:何光红 陈剑彪

编辑:邓和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