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在嘉禾属首次发现,极具考古价值
本网讯(记者 何光红 尹振亮)一批掩埋上百年的古枪支,因为一户村民建房下基脚而得以重见天日。一位在省市县史志里记载的本地英雄,因为这批枪支的出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初春时节,我们把关注的焦点投向塘村镇尹郭村,并从这批古枪支中去发掘那段刀光剑影的历史!
“这就是我们挖出清末枪支的地方。”村民尹振石用手指着房屋基脚告诉我们
嘉禾县文物所工作人员正在鉴定枪支
嘉禾县文物所工作人员正在鉴定枪支
嘉禾县文物所工作人员正在鉴定枪支
当年尹上英家的住宅,如今已变成了一块菜园。
尹振石接受县电视台记者采访
基脚下挖出一捆枪支
“我们村里一户人家建房子下基脚时,挖出枪支来了!”3月2日,我们接到塘村镇尹郭村一位村民打来的热线电话。
房屋地下居然会挖出枪支,这是我们宣传部门第一次接到这样的“猛料”。于是,我们马上联系县文物所、县电视台,和他们一块驱车前往尹郭村。
一路上,我们都在讨论这些枪支的事。有的说,可能是红军长征时期留下的“土枪”:因为当年红军长征时期,有三路红军途经嘉禾,其中一路红军就是从尹郭村附近经过的。也有人说,可能是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汉阳造”:因为当年就有一股日军从永州市蓝山县新墟镇来到塘村,说不定是当时的当地人抗战时买来的抗日武器。“也有可能是清朝时期留下的鸟铳,因为当时尹郭村有一位名叫尹上英的义士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嘉禾县文化局副局长、兼文物所所长雷春洪曾经在塘村镇工作了五年,对尹郭村的历史比较熟悉,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讨论声,夹杂着笑声,从汽车窗户向外飞去。强烈的好奇心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枪声大作,子弹呼啸,杀声四起的历史峥嵘岁月。车内一时安静下来,只听到汽车马达的轰鸣声。说归说,想归想,在没有看到实物之前,这一切都只能是我们的主观臆断。
尹郭村离塘村镇并不远。我们在镇政府让文化站的一位女干部上车当我们的向导。小汽车在蜿蜒起伏而又有几分陡峻的公路上行驶了十多分钟,很快就到了尹郭村。这是一个座落在山腰下的村庄。初春时节,田野青青,溪流潺潺,山峦翠绿,一派田园风光。风光很美,我们却没有心思欣赏眼前的景色,一下车,我们就直接与那位热心的村民联系。当他来到我们身边时,镇干部立即喊出了他的名字——原来他是尹郭村的文书尹振鹏,我们立即要他带我们到挖掘枪支的工地去。
建房工地在村边的一口鱼塘边。当我们来到工地时,两位农民正忙着在撬动老房屋的基脚石,用来重新建房。村文书尹振鹏告诉我们,其中一位正忙着劳作的农民,就是这间房屋现在的主人,名叫尹振石。原来的老房子是村里的公祠,2010年尹振石家里买下后,将它拆除,用来建新房。
听说我们是县里新闻单位和文物部门的,尹振石很热心,他立即丢下手中的活儿,向我们讲述当时的情形。那是今年元月20日,他和同村的尹振琪像往日一样在自家的工地上劳作,当他们撬动房屋后面的一块基脚石时,眼前的一幕让他们大吃一惊:一堆锈迹斑斑的枪管赫然出现在眼前。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枪支,两位50多岁的农民都有些愕然,他们生怕那些锈迹斑斑的枪支“走火”,发生意外。但后来一想,枪管都锈成那样了,枪托都腐朽如泥了,即便有火药也早就失效了。于是,他们立即停下手中的活儿,两人小心翼翼地先将枪支清理出来。毕竟时间长了,这些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枪支,用手一碰,有些枪管便断成了几截,还有些马上就碎了。他们清理时细心地数了一下,一共有二十支枪管,但清理后,保存稍微完好一点的仅有五支。
尹振石在房屋基脚挖出枪支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在尹郭村传播开去。于是,村民三三两两的,每天都有人到他家里看稀奇,有些人甚至提出向他家要一根枪管,用来收藏。自从挖出枪支后,尹振石家工地上就热闹了很多,那些有事没事的村民经常守在一旁等着发现“新大陆”。村里一些老人也趁机泄漏“天机”:尹郭村曾有几户大财主埋下了18坛金条,而且地点就在尹振石建房工地一带。如此一来,到尹振石家工地上看热闹的人更多了,大有等着挖出金条分一杯羹的架势。
住在尹振石建房工地附近的村文书尹振鹏了解这些情况后,上门做尹振石的工作,告诉他这些枪支说不准是有价值的文物。若是真是这样,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有义务上交国家。在尹振鹏的启发下,尹振石决定先将那些枪支上交村里保管,然后再联系县里的文物部门来鉴定。很快就到了年底,家家户户都忙着过年,尹振石建房挖出枪支的事很快就被浓浓的年味掩没了。
农历新年出了十五,走亲访友的礼尚往来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尹振鹏才又想起那批枪支的事。于是,他打电话给我们,要新闻单位派记者随同县里的文物专家到村里一趟。
枪支、太平天国、尹上英组成谜团?
随行的嘉禾县文物工作人员雷春洪、彭礼兵、罗贤凤在了解了这些枪支的相关情况后,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村文书尹振鹏将它拿出来。
听说要对枪支作鉴定,尹振鹏立即小心翼翼地从家里将枪支拿到尹振石建房的工地上来。之前,他为了妥善保管好这些枪支,都把枪支装在蛇皮袋里锁了起来。
期待已久的枪支终于展现在眼前了。五支枪长短不一,有的只有一只光秃的枪管,有的则除了枪管外,还有准星、枪膛,其中一支保存得最完整:除了没有准星外,枪管、枪膛、枪栓、板机一应俱全。县文物所的雷春洪、彭礼兵他们将五支枪支放在一块,进行比较,推断出这种枪的基本结构:由准星、枪管、枪膛、枪栓、板机组成,但枪膛里面没有明显的膛线。经过测量,枪通长约101厘米,枪管长75厘米,枪口内胫约0.9厘米。如果再加上已经腐朽的木枪托,枪的长度至少有120厘米左右。从这些枪的结构,可以断定它不是传统的鸟铳。这些枪虽然有枪膛,但枪管内没有膛线,有效射程应该在100米之内,还不属于现代枪支的范畴,由此可以肯定,它不是抗战时期的“汉阳造”。“根据枪的结构和出现的年代,大致可以推断它是鸦片战争时期,八国联军侵华时使用的枪械。”嘉禾县文化局副局长、县文物所所长雷春洪说。
正是雷春洪的这句话,让很多在场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名字:尹上英。难道这是他起义时买来的枪?据1994年出版的《嘉禾县志•人物卷》记载:“尹上英(1800~1855),塘村尹家村人,清监生,家富有。咸丰二年(1852)八月,太平军进入湖南, 经道县、宁远,过蓝山、克嘉禾,拟攻桂阳、郴州。十月尹上英聚众2000余人乘时起义,建立天地会。起义军在桂阳、临武、蓝山一带劫富平仓,十一月二十一日,尹率部夜袭嘉禾城。之后,义军发展到2万余人”。
村民的推断不无道理。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尹上英曾在村后森林蔽日的狸虎岩秘密训练起义军,创建了嘉禾天地会。而今天发现枪支的地方,历来都是尹郭村的公祠。据尹振鹏介绍,当时,这里还属村口,在这里建公祠,其目的是为了挡住村里的风水外流。而在距村公祠不到50米的地方,至今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凉亭,名为“聚义亭”。传说这座凉亭就是尹上英出资所建,目的是为了接纳邻近地区前来报名参加义军的好汉。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在亭子前方,还有一个瞭望哨,如果塘村方向有什么风吹草动,这里马上就会有应对之策。尹上英的故居离公祠的直线距离不到100米,而义军的秘密训练营——狸虎岩就在尹上英家后山的岩洞里。因此,从地点上来看,瞭望哨、聚义亭、公祠、尹上英家、狸虎岩正好是在一条直线上;从军事部署的角度上看,将枪支藏在公祠除了平时能掩人耳目外,如遇有紧急情况,也便于随时投入战斗。
雷春洪还从枪支的用途上作了佐证。他认为,在当时来说,要购买二十多条这么先进的枪,是需要一笔较大的费用。即便村里有发财人家,要购买枪支用来看家护院,也用不着这么多的数量。何况,在当时私藏这么多的军火,是要冒被地方政府查处的风险。
而在嘉禾县文物所工作了二十几年的彭礼斌指出,此前嘉禾只发现了用来护城用的大炮,古枪支还是首次发现。具体它是哪个年代的枪支,这批枪是不是尹上英当年训练义军用的,现在只能作初步推断,可以说这还是一个谜团。只有等上级文物部门的专家作出确凿的鉴定后,方能下最终的结论。
来源:嘉禾网
作者:何光红 尹振亮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