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嘉禾县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纪实

2011年郴州市嘉禾县创业能力提升培训班现场。
特约撰稿 邓 明 白培生 尹振亮 李贺林
昔日南飞燕,而今纷争归。
走访嘉禾县,有一组数据让我们备感振奋:2009年以来,全县新增创业实体616个,新增固定资产投资45.6亿元,有近5万名过去常年在外的农民工,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嘉禾县委书记陈荣伟告诉我们,这一切,与县里打造“湘南最具活力的创业基地”、放大本土产业优势、优化创业环境、启动全民创业规划等举措密不可分。
加大培训,增强本领促就业
嘉禾县地少人多,过去,人们不得已纷纷外出“讨生活”。据该县相关部门统计,在很长一段时期,全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一直维持在8万人左右,其中在广东、广西等地创办锻铸造企业的老板就有690多个,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
农村稳不稳,就业是关键。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充分转移就业,直接关系到全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为此,嘉禾县组建了以县长李来华任组长的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城乡就业管理、就业服务、职业培训、保障维权和社会保险等五大体系。
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在嘉禾吹响了前进的集结号。
全县17个乡镇、6个社区配备了27名专职劳动保障工作人员,244个建制村各聘任1名就业服务联络员,县、乡镇、社区(村)三级劳动保障服务体系覆盖了全县每一个角落。
县里还拨出专项资金,添置现代化办公设备,建好公共服务大厅,建立城乡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将全县25万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底子摸得一清二楚。
要扩大群众的就业成功率,提高群众就业本领是前提。
嘉禾县把城乡劳动力培训摆上重要位置,由财政出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行“免费职业培训、免费推荐就业”。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和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吸纳招聘农村富余劳动力,对各企业和项目招用农民工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每人每年50元的标准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对新招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上岗后,按每人15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
仅去年,该县先后开设电脑、电工、焊工、锻造、针织、营业员等专业培训班,培训农民工6122人。
2010年4月20日,嘉禾县举办创业培训班,508名城镇失业人员、大中专高校毕业生、失业农民、复退伍军人信心十足地参加了培训。在培训中,他们按照SYB模式进行操作,采取游戏法、角色扮演等互动教学方法,对培训学员进行模拟开店指导,取得了良好成效,先后有300名学员成功走上创业之路。
嘉禾县行廊镇沙坪村文书李青通过创业培训后,联合朋友一起投资800多万元,创办了郴州市哈哈有机肥饲料厂,成了远近闻名的“老板”,他还带动了本村和周边村庄的50多名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
承接产业,拓宽渠道增岗位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嘉禾县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壮大县域经济、解决城乡就业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县委书记陈荣伟分析道,嘉禾有着深厚的锻铸造产业基础,加上大批嘉禾“打工仔”常年在外务工创业,相当一部分人学到了专业知识,掌握了管理经验,完成了原始积累,只要激活了他们的返乡创业激情,则事半功倍。
通过调研论证后,一个以打造“江南铸都”为引擎、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在嘉禾城乡刮起“飓风”。
县里先后出台了《嘉禾县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进一步扶持引导外出经商人员返乡创业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简化审批程序,鼓励金融创新,提供一站式服务,为承接产业打造“洼地”。
他们还结合县情实际,2年内先后筹资30多亿元,完成了嘉禾铸造工业园以及坦坪、行廊、袁家、龙潭、塘村项目区等“一园五区”产业布局规划,仅去年就完成投资18.8亿元,其中标准厂房建设完成投资2.6亿元,建成标准厂房16.2万平方米。
该县还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铸造业由小作坊向大股份、小配角向大主角、小企业向大产业、小产品向大品牌转变。去年共派出10批50人次到上海、山东、云南等地,与巨人数控、鼎聚光电、云南中机等30余家企业洽谈合作事宜;组团参加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湖南郴州(东莞)承接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等大型节会5批次,引进机械制造类项目16个,引资6.8亿元。
目前,全县铸锻造产业呈现出强劲的集群发展势头,光铸造工业园就已引进铸造企业50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达41家,“江南铸都”品牌大放异彩。
产业兴,则经济活、人气旺。大批企业落户,为嘉禾县城乡剩余劳动力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据不完全统计,该县仅“一园五区”内就吸纳了近2万人务工。今年1月才在龙潭工业园创办的嘉禾县铸友工贸有限公司,已从龙潭镇杉树下、扶塘、马家坪等村招聘员工158人,为当地农民致富栽下了又一棵“摇钱树”。
政策扶持,全民创业建家园
创业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为鼓励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嘉禾县先后清理废除部门行业性文件17份,提供创业优惠用地达2.3万亩。
对市场潜力大、安排就业多的企业,政府则采取由县担保中心担保的办法,打破常规,将小额担保贷款大胆试行市场化运作,把信用担保和贴息贷款结合起来,协调银行信贷部门,放宽贷款条件,扩大受益范围,提高贷款额度,想方设法助他们“一臂之力”。
他们还积极组织县建设、经济、交通、水利等18个部门,在城镇建设、产业发展、道路交通、供水排水、就业保障等方面进行谋篇布局,引导各地盘活资源、激活民资、推进各种项目建设,近3年,县乡村三级先后筹资45亿元,兴建了102个新型企业,让4.85万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成为现实。
龙潭镇上宅村自2008年以来,共筹资6000多万元,先后在村口办起了针织、五金加工、铸造、红砖厂等8个企业,不仅为村里的400多名剩余劳动力安排了就业,而且还把长期在外务工的190多名主要劳动力从广东“引”回了家。
车头镇荫溪村村民李宜峰以前在广东打工,2009年底回家在某个体企业重新“上岗”后,每月都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他高兴地说:“在家门口也能拿到这么高的工资,我再也不会出去打工了。”
此外,该县万亩桉树种植基地,脐橙、黄花梨基地,油菜、油茶林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等规模农业产业化项目;县里投资4900余万元在塘村三村村、石羔背底塘村、车头荫溪村等19个示范村兴建起的117个产业建设和公益设施项目,也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为广大农民铺就了一条条再就业的“金光大道”。
当前,一个个“南飞燕”回家创业的感人故事,正在嘉禾传为佳话。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邓 明 白培生 尹振亮 李贺林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