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情日记:夜访乌塘村

来源:嘉禾网 作者:周进平 编辑:邓和明 2011-05-30 16:22:03
—分享—

  来嘉禾三年了,一直联系泮头乡,对泮头的山山水水和泮头的乡村干部也有了很多牵挂。特别是看到媒体有关泮头的报道,听到坊间有关泮头的消息,一定会特别的关注。县里每次工作通报,无论是财税入库、计划生育,还是绿化清洁、综治维稳等,首先要找到泮头那一栏,用笔作出标记,在全县排什么位置,差距在哪里,原因是什么,下步怎么做,都要做个分析,问个究竟,查个明白。感觉好象泮头的排位就是我的排位。上次全县绿化清洁调度,驻点的泮头乡乌塘村排在了后面,于是心中就有了一个“硬块”。

  带着这份情感,也带着践行“一线工作法”的责任,25号晚上,我带着司机驱车来到泮头乡政府。乡村的夜晚很静谧,没有城里的喧哗,也没有闪烁的霓虹。远处的星星点点告诉我,应该是人群聚集的村庄。村边倒是有一排特别亮眼的“街灯”,立马吸引了我的眼球。在驻村干部的陪同下,我们步行来到了乌塘村。

  笔直的通村公路把我引到了村口。这时,迎面来了两个年轻人,他们连喊两声“周部长!”“周部长!”我正纳闷:在这偏僻的小村,在这乡间的夜晚,怎么会有人认得我呢?同行的郭乡长马上向我介绍:这是村里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哦!教师节的时候,我来过这所学校;乡里每次大会校长也都参加。老师就是不一样,记忆力特别好。

  来到村支书家里,已经快9点了,正碰上他家吃晚饭:一个土鸡、一个炒肉、一个炖黄豆,伙食还不错。他连忙解释,刚刚是和学校校长商量解决学生吃水困难的事,耽误了吃饭。“官虽不大,事却不少”,我在心里想。匆匆忙忙扒完碗里的饭,我们就聊起了家常。村支书叫周春生,年纪不大也不小,六二年的,古铜色的脸上写满了笑意,夯实的神态,让人感觉稳重实在;薄薄的嘴唇,又给人以能说会道善于做工作的感觉。一件枣红色的夹克,裹不住他内心的兴奋和激动: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么晚了还会有县领导来。

  1400多人的村子,人平不到四分地,没有任何集体收入,村民也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稻、稻、油。然而,村里接通了自来水、硬化了水泥路、安装了路灯、栽上了绿树,聘请了5个保洁员,自己也包了30多亩的水田成了种植大户。“这几年,村里的后生都到外面去了,打工的打工,办厂的办厂,做生意的做生意,家里的田土又不能荒,他们就把田土都交给我保管,莳田割禾的时候他们回来一下,平时杀虫、施肥、锄草、看水都由我来做,我成了一个‘田保姆’了。”周支书信心满满的告诉我们,他还打算建几个垃圾池、搞一个小公园,办一个文化娱乐中心,树一排宣传栏。通过做几件实实在在的实事,改变一下村容村貌,然后把村里在外工作人员,在外经商办企业的老板请回来,一起谋划村里的发展,共建幸福乌塘村。“这些在外工作的领导、办企业的老板,都爱家乡,都要面子,看到家乡的变化,一定会心有触动,也一定会有行动”,支书激动地说,“只要大家把村里的事当家里的事,我们乌塘村就一定有希望!”多好的乡村干部啊!下次评比还会排后面吗?

  走在回乡政府的路上,夜已深,但露不重;没有月色,却闻蛙声。雨后的初夏,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清香,一种久违的味道,在心里,甜甜的。刚莳下去的禾苗随着晚风轻轻摇曳,像是在向我们点头示意,又像在和我们挥手道别。

来源:嘉禾网

作者:周进平

编辑:邓和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