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常听到有些基层同志“抱怨”:现在处访很“头痛”,有些案件根本不是本地发生的,也要户籍地负责处访接管;而有的上访户有恃无恐、故意刁难,甚至“狮子大开口”,实在难以解决,真是苦恼不已。
诚然,在现实工作中,基层确实有许多难言的苦衷,有道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基层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千家万户,经常有大量具体的事务需要一件件地落实,而很多工作任务紧迫,稍有疏忽,就可能前功尽弃。对于信访而言,上访多、群访多、越级多,则既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又常见怨言和“板子”。
群众上访,说明有些事情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上访案件多,也不完全是坏事,换个角度来看,因这些信访,说明群众还是信任有关单位和部门会处理;因为信仿,领导和群众也在期待相关单位和部门能处理。目前,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转型发展,大量的新旧社会矛盾和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处来。信访潮的高发,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人们民主意识的上升和法制观念的增强,也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活跃,这既是历史文明的进步,也是社会变革的趋势必然。
造成信访案件多,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思维认同的差异,还有现实客观因素的制约。应当看到,长期以来,由于信息和资源掌握的不对称,一些单位有的人员利用行业、部门政策法律“稀缺资源”的垄断地位,充当了任意裁判的“黑哨”角色,干起胡乱念经 “歪嘴和尚”的行径,给群众信任造成危机、感情受到伤害、生产生活遭受影响,以至正常解决的途径被扭曲,合法权益受侵害,往往小纠纷酿发大隐患。同时,当前现行“钢化”的“依法行政”为主体的诉求方式,程序复杂成本大、取证认证耗时长、判决执行难到位,以至不少群众信访不信法,这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基层处访工作量,既牵涉大量人力物力,又费力不讨好、治标不治本。
解决群众信访,要“戒小”。常言讲群众利益无小事。处访工作总体是大事,具体往往琐碎。许多盐油小事、邻里纠纷,小则牵涉几家几户,大则关系国计民生、长治久安。处理得当,就会邻里和睦、相安一方;处理不当或不处理,往往相互纠结激化,牵一发动一身、溃一穴决一堤,灾难损失将无法估量、难以挽回。
解决群众信访,要“戒烦”。信访处访是试金石。换一种方式来看:眼里有群众,信访是大事,而眼里没有群众,则信访就没事。群众信访是群众诉求利益的集中体现,而不是个别现象。多数时候,群众反映的问题的诉求并没有“出格”,但有的部门和单位却相互推委,不愿意也不认真解决。事实上,群众信访也是弱势维权。如果连这个要求权利也没有了,那才真正“恐怖至极”。对待上访对象,如果真正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就不难理解群众有“火气”,就不会感到“被领导”的“委曲”,就不会太叫屈困难太多了、权力太小了、办法太少了。对待上访对象,相关部门和人员要勇于担当,真正多疏导多化解,健全一些行之有效的听证评议、开放协调等理性纠调方案,使双方意见充分表达、事由充分阐述,并通过“代表评议”、“亲人劝导”来消除分岐、求同存异,促成争端问题的园满解决。
解决群众信访,既是实事工程,民心工程,也是综合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各尽其职。只有既充分考虑和切实解决多数群众的生产问题、生活问题,也兼顾少数群众的切身利益、现实问题,信访处访才能处理恰当、构建和谐,才能使群众安居乐业,过得更加幸福和有尊严。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谋福祉,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爱戴,才不至政息人亡。
来源:嘉禾网
作者:李茅升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