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铸乡的崛起
“铸造之乡”发源地在袁家镇田岗头村,是嘉禾县的一个偏僻乡村,处在黄牛岭山脉东麓偏南段的莲塘洞旁。清同治二年编纂的《嘉禾县志》记载:田岗头,雷由砠背老屋里分祖、曰祖开。据说在明朝末年,雷祖开、雷祖盛(无后裔)两兄弟来到这里牧鸭,看到这里两条山冲(带下冲、火婆冲岭)夹着山涧小溪,像苍龙戏水一样,和发源于临武琶溪的袁溪河相遇,形成了一个坐北朝南、风景优美的田园山岗。岗前田野肥沃,河水像“之”字形在这里拐了个弯,曲折蜿蜒地穿过肥沃的田野,向北流去。岗后群山葱茏,逶迤连绵。岗北有条石龙,龙头像公鸡样,屹立在袁溪河上。对面的对门岗和南园山,像对龙珠点缀着田园美境,岗中心有一涓涓细泉,俗称为鳌泉。于是,雷祖开兄弟就在山岗上的神下湾扎下窝棚落了脚。
相邻居住有李姓人,雷祖开每天都要到李家点火回来煮饭。李家人憨厚好客,看见雷祖开勤劳勇敢,就把女儿许配给雷祖开为妻。从此,雷祖开就在这山青水秀的田岗头村成家立业、开辟田地、繁衍子孙。历来,穷苦人是被人看不上眼的。“穷则思变”,雷祖开的后裔们在这“一穷二白”的白纸上,绘出了美好的图画,创立了铸造之乡田岗头村。
相传公元十八世纪末期,田岗头村有雷氏三兄弟靠补锅为生,他们在溶炼铁水时,不断地增加铁水容量,提高铁水温度。开始铸造秤砣等简易的小型铁铸件,逐步到给木犁头镶上铁犁咀(又称插犁头咀),给舂米的木臼加上铁箍。清嘉庆年间,终于创造了用矮炉溶炼铁水、铸造犁头铁锅(俗称倒犁头)的技艺。《嘉禾县志》记载: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田岗头村有三人合伙雇工十人铸造犁头铁锅,嘉禾铸造铁业始兴。自此以后,田岗头出现了铸造技艺,成为嘉禾铸铁业(江南铸都)的发源地。
(二)“锤子学校”练技艺
田岗头村的祖传铸造技艺,是一项又脏又苦又难学的繁重体力劳动。泥巴是这一技艺的关键材料。古时候女娲抟黄土造人,田岗头村则抟黄土搪化铁炉,抟黄土制造各种模型。黄土,不但要求质量好,而且还要锤打均匀,中间没有泥卵。有时,还要混合一些禾草、炭灰、饭团等。田岗头非常重视锤泥巴,把锤泥巴作为学习铸造技艺的基本功。要使自己的小孩继承祖辈的衣钵,首先就要自己的小孩学会锤泥巴。这就是田岗头所讲的读“锤子学校”。
只有师傅才有权带自己的小孩出门倒犁头,读“锤子学校”。因此,很多小孩无法入门“锤子学校”的。比如我父亲,他从丧父,孤儿寡母,小时只得流浪乞食,帮人看牛为生。直到十五岁成为炉厂会会员时,才跟着细爷爷出门倒犁头、做杂工。由于父亲勤奋好学,终于学到了祖传铸造技艺,成为一个一流的模型师傅。然而有些人虽然从小就进入“锤子学校”,由于没有刻苦耐劳的学习精神,一辈子似乎都是挑麻箩、拉风箱、做杂活。因此,要继承祖辈的铸造技艺,必须要继承祖辈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造就出一代胜过一代的田岗头人。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田岗头的铸造技艺是一项具有很大活力的高科技独门技艺。为了保护这一知识产权和统一全村的铸造事务,村里组织了“炉厂会”。年满十五岁的男丁都要加入炉厂会,年满十六岁以上的会员都可享有分红。炉厂会立下了“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郎(女婿)”等等许多规约。田岗头人是非常重视产品质量的。只有优质产品,才能生存,才能扩大占领市场。《嘉禾县志》记载:田岗头铸造的产品中的铁锅质薄、传热快、耐油炸,畅销全县及临武、蓝山、桂阳等地。这些优质产品,起初是靠肩挑贩运到邻近市场去销售,收回烂铁等原材料回来生产。接着就到有销路的市场上去开炉铸造,就地生产。就地回收烂铁,就地销售。并且依托产品的销路不断地向外扩张,不久就基本上垄断了湖广地区的主要市镇。尤其是以韶关为主的粤北地区,到处都有田岗头村人倒犁头铸铁锅的足迹。
(三)艰苦辛酸“下湖广”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田岗头的铸造产品垄断了市场,也是铸造技艺垄断了市场。每年,村里“炉厂会”把湖广地域(含湖南、广东、广西、江西、贵州)所垄断的市镇,采用投标的方法,“批”给由炉厂会会员自愿组合起来的炉头小组。每个小组五至七人,领头的是上首师(负责铁水熔炼)和下首师傅(负责模具制造)。春节一过,各个炉头小组就携带着熔铁炉子、风箱、模具等工具,前去“批”到的市场开炉铸造犁头铁锅。这就是田岗头村的“下湖广”。“两担犁头走遍湖广,一炉铁水流向江南”这副对联,就是田岗头祖辈们艰苦创业的写照。倘若没有炉头组去该市场开炉铸造,该市场就派人来田岗头“请”人去开炉,或者请师傅去办厂传艺。
炉头小组到达自己所“批”到的市场后,首先要去拜访当地的乡绅名流,取得他们的同意和支持,处理好各种关系,使祖辈们呕心沥血占领的市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接着找到好立炉铸造的场地,在场地门口写上一副对联,以表示田岗头人在这里开炉倒犁头了,炉炉昌顺,生意兴隆。对联是用刷模具的笤子(用笋叶扎成像小扫把一样)粘上墨烟写成的,如“祖祖辈辈倒犁头,世世代代铸伟业”,“炉火冲天,废旧钢材变铁流;祖传技艺,铸造犁头誉江南”等等。并且和广大农友们交谈,征求他们对犁头的改进意见和对产品的要求,修改或者设计出适应当地耕作的产品。再根据市场管辖范围和销售情况,决定开炉生产计划。一般是隔天开一回炉,任务大时,还要加班加点。开炉这天是最辛苦的一天,整个炉头小组没有一个闲人,人人都是看事做事,争事做。放出第一炉铁水后,师傅马上补炉子,修整模具。杂工清理出模产品,准备原材料,做好第二炉熔铁铸造工作。开回炉起码要放七、八次铁水。开完这回炉后,除了师傅留在家搪炉子做模具外,其它人员则挑着产品下乡串户,推销犁头铁锅,收回烂铁。
田岗头人下湖广,也和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一样,受尽了不少艰难困苦。田岗头人虽然身怀祖传绝技,实际上和叫花子要饭差不多。身穿油污脏的破衣裳,脚踏烂草鞋,挑着破麻箩,住在破庙、烂庵、旧祠堂,甚至住在路边的凉亭里和没有人敢进去的停尸房(鬼屋)。炉火烤干满身泥巴和满身汗水,才挣得一点钱。进钱难,要把钱带回家也难。当地的土豪劣绅看到田岗头人赚到钱后,就千方百计地来打油伙,把钱敲诈走。有时还遭到官兵和土匪的拦路抢劫,血汗钱被抢走,人也被折磨得半死或被杀害,造成人财两空。当年我二伯父到广东倒犁头就没有回家,有的说被国民党匪兵、土匪杀害了,有的说被土匪抢光无脸回家,也有的说跟着红军北上打鬼子去了……多少年来杳无音讯,直到今天,我们还盼望着二伯父荣归故里啊!
(四)欢乐的村铸造文化节
田岗头人每年两次离家乡“下湖广”。第一次是正月过大年后去,三月底四月初回家。阳春三月后,农村已犁完田,农友们不需要犁头了,这时又面临青黄不接的时节,人们无钱购买犁头铁锅;尤其是天气热起来,再开炉熔铁高温作业,身体难以吃消,容易得上火病(这是祖辈们对铸造中易患上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因此,气温高这段时间,田岗头人都回家休息,待秋后天气凉快时,再“下湖广”倒犁头。
四、五、六、七,回家休息,这是田岗头村在“下湖广”倒犁头铁锅中成长起来的、具有乡土特色的铸造文化节。这段时间里,田岗头村繁荣起来。村里十字街头,摆满各种货摊肉案,小贩沿巷敲打小鼓,卖豆腐的喊哑喉咙。拉媒说亲的、走亲访友的川流不息,耍狮舞龙的、习武练拳的出没在各个厅屋里。这时,村里的私塾(学校)也热闹起来,成群结队的小把戏们夹着书本上学校,到处都是一片琅琅的读书声。一些村民们,除稍许去田洞里做点杂活外,也沉醉在铸造文化节日中,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村头巷尾,看小说、下象棋,谈天说地,有时还为历史上的人物过失,争吵得面红耳赤。这时的田岗头村热闹非凡,正如周围的老百姓说的一样,变成了小上海。
(五)能文能武的田岗头人
学文习武,是田岗头村的家风。从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铸造文化,就是继承和弘扬这种可贵的家风。田岗头人非常尊重文化,知书达礼、珍惜“书”和“字”。他们在村门口的井水边建造一座“惜字炉”,“烂书”和“废字”不准乱丢和脚踩,连丢在路边的一纸废“字”,都要捡起来,放在“惜字炉”里烧化。很多村民没有进过学校读书,但是他们却能认得很多字。因为田岗头人在“下湖广”中,每到一处凉亭歇憩时,看到凉亭里的对联、诗词都要互教互学地读起来,不懂的就向路过的文人路客请教。连倒犁头场地墙头壁上的老字画都要揣摩一翻。这就是田岗头人的“凉亭先生”。在倒犁头时,用扒火棍在地上摹仿“凉亭先生”教会的字,用笤子刷模具时也一笔一画的练习。由于田岗头人勤奋好学,虚心请教,很多人不但能看大本的古典小说,作诗联对,而且还能写出一手好书法,作出一手流利文章。据说宁远下管圩造了一间祠堂,门头上留着给书法家题字的四个大圆圈,当时田岗头人倒犁头时住宿在祠堂里。雷任峰的爷爷心血一时来潮,拿头笤子涂上墨烟,在上面写了“礼、义、廉、耻”四个大字。新造祠堂给田岗头人乱涂,惹出了大麻烦,当地乡绅马上请来文人名士来评理,要求赔钱、赔礼,然而文人名士看到这四个字后,都称赞写得好!那专门请来题字的书法家也拍手叫绝地说:“我都写不出这么苍劲有力的书法!”后来,雷任峰的父亲雷贵深,也是一名字写得很好、文笔犀利的土秀才。
田岗头人知道,从“凉亭先生”那里学到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不系统的。因此在铸造文化节中,他们首先就是让小孩们上学校进行正规的、系统的学习。因而培养出不少的知名学者、社会贤达、革命军官;也有的在学校中接受了进步思想,献身于革命。《嘉禾县志》记载,民国十二年,湖南省立三师因学潮被开除了53名学生,其中雷栋吉就是田岗头村人。
习武,田岗头人不但在村里办武馆,而且在“下湖广”中拜师访友,不少人学到了一些本事,有了真功夫。然而他们很讲武德,扶弱锄强,挥金济贫。他们有游侠的风范,保存中华文化的古风。据说雷武成,在行廊圩砍肉时被一个又胖又大的屠夫欺侮,屠夫操着尖刀向他杀来,在忍无可忍时,雷武成只好自卫了,他接过屠刀,把屠夫打两耳光后又将其掷回肉案上,并对屠夫说:“王老板,你再欺侮善良百姓,小心屠刀杀你自己。”雷武成制服了行廊圩一霸,受到当地群众的称赞。还有雷良赐,是南岭山好汉的头目,经常带领弟兄们下山劫富济贫。在山上能召集数百人,在村里却是一个谦虚纯良的师傅,像一个无知的瘦小的乞丐。据说当时,萧克将军还多次来信要他上井岗山参加革命呢。由于田岗头人很讲义气,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群众的尊重,连宁远县杀人如麻的欧冠(欧屠夫)也很器重田岗头人。
(六)浪漫的四月八
春风又绿江南岸,骄阳照着田岗头村的男人回到家乡。男人回来,女人们格外高兴。她们上山采摘树木(主要是枫树、金银花树、凉糖籽树)的第一轮嫩叶嫩芽,泡浸糯米变成黑米,煮成黑饭给回到家的男人们吃。四月八日这天清早,村里的女人穿上艳丽的时装,拿着泡好的糯米去井边淘洗。这时井边四周都蹲满了淘洗黑米的女人。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些久别胜新婚的女人,唱出来的戏更是热闹了!她们边打着井水冲洗黑米,边嘻嘻哈哈吵闹不停。有时竟用淘米水相互对泼,弄得井水周围的青石板上都是水和米粒。四月八日这一天,全村每户都吃这种嫩树叶泡浸出来的糯米煮成的黑饭。黑饭表示黑色的铸铁,吃黑饭,是让子孙们知道祖辈们创业之苦,“下湖广”之难。所以,村里流传着“四月八,家家黑,那家不黑,鬼来擓”的谚语。据悉,这种黑饭具有清热、解毒、退火气的功效。吃了这餐黑饭,意味着田岗头村的铸造文化节开始了。
田岗头的铸造文化,浪漫情绪与宗教信仰两者相辅相成。四月八日一过,各炉头小组的师傅们,就带着手下的子弟去祭祀“天子老爷(菩萨)”。“天子老爷”也是田岗头铸造文化的产物。村里专门造了一所庙堂,供奉“天子老爷”。然而这尊“天子老爷”很少在庙里就坐,一般坐在每届炉厂会会长的厅屋里,由会长负责烧香祭祀。田岗头村的厅屋很大,最小的也有四户人。厅屋里的住户们,巴不得“天子老爷”坐在神台上,所以每天早晚都是香火不断。传说田岗头这尊“天子菩萨”很灵,久旱不雨时,只要抬出在太阳下游行一、二转,就会大雨淋漓。所以,田岗头村祭祀“天子老爷”时,是很隆重虔诚的。每年都做三天三夜道场,每个男丁都要到菩萨面前占卦祝福,每年都要给“天子老爷”披红戴绿,换上金装。
炉厂会长是全村最公正、最能干的铸造大师。会长的权力大、事情多,而没有一点报酬和特殊补贴。每年田岗头村的铸造文化节时,炉厂会会长都要提前回家,筹办铸造节的各项事务,包括找人办学校(私熟),让从“锤子学校“回来的小把戏上学读书,请武师办武馆,动员村里的青壮年学武术。各炉头小组回来后,就召集各种会议,处理,协调有关问题,同时,收缴各炉头小组“批”圩的上交钱,筹办全村五月统一扫墓祭祖之事。
(七)隆重的五月扫墓祭祖
三月清明期间,田岗头人都分佈在江南各地倒犁头,无法回家扫墓祭祖,因而形成了“五月扫墓”的习俗。这也是田岗头村铸造文化的产物。在统一祭祖前,先在村民中选出礼士团,制定祭祀仪式。在村小学里挑选数名执事,进行训练。同时由礼士中文学水平较高的“土秀才”写出祭文,祭文是四字一句,要求写得通俗流利。有时,还把祭文交给村里在乡村师范读书的学生背读。记得解放前,祭文都是由雷赏炳执笔。全村统一扫墓祭祖这一天,村民们穿上时兴的新衣裳,戴着礼帽。有的还骑着高头大马,坐着大轿。沿路吹吹打打,鸣锣放炮(四眼炮),每到一个祖墓坟头,村民们都要按辈分依次跪拜。每到一处都给当地村民发送糍粑。扫墓完毕后,村民们都集中到祠堂里祭祀祖宗。当时祠堂里立有一个很大的家神台,每个祖宗都有个牌位。祭祀仪式隆重庄严。由礼士司仪后,村民中辈份最大又老的主祭跪拜在前头,接着是陪祭,再就是村民。两边执事按礼士的司仪进行上香敬酒仪式。祭祀完毕,男丁们集中在祠堂里欢聚一堂,吃清明酒,若生下有男丁,其父亲必须温一壶酒献给主祭人,主祭人当场录下姓名、出生的年、月、日和时辰,因此,田岗头的清明酒是盛况空前,酒宴也相当丰盛。
(八)要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的天地
铸造文化节主要的活动是切磋琢磨铸造技艺,探讨铸造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田岗头人知道,铸造产品不向大型、精密发展,将会失去生存和市场。在铸造中,不保护身体的健康和优美的环境,也将会后继无人。因此,铸造大师们在完善和发展传统倒犁头铁锅技艺的同时,研究出铸造大型、高级、精密的工艺品、生活用品、机械配件的技艺。如寺庙里的大钟,既大又重,厚薄均匀。面上又有许多花纹图案和各种文字,纹理清晰。在铸造大师的精雕细刻和各炉头组协作下,丝毫不差地铸造成功。据“江南铸都”考证,广东南华寺的大钟,就是田岗头人铸造成的。随着铸造技术的进步,铸造大师们非常重视铸造对人类生态和环境影响问题。为了给后代子孙留下一片蓝天蓝地,他们去荒山野岭中去办铸造厂。《嘉禾县志》记载:民国初期,田岗头村雷武成、雷贵知(应为雷贵季)、雷贵文在该村三(沙)岭头办过铸造厂,沙岭头在田岗头村的西方,离村子有五、六华里,四处荒无人烟,只有一条崎岖小路通向村子。一切物件、原材料及产品,全靠人力挑运。当时这三位铸造大师有权有钱,村前村后附近有大片的田土。然而他们没有在交通方便的自己的田土里办厂,而是去石多泥巴少的沙岭头。沙岭头停办后,十二、三岁就学艺成师的铸造大师雷贵季,也只在与沙岭头相邻的荒山火婆冲岭办铸锅厂。他把传统的矮炉改造成高炉(猴子炉),大大改善了铁水熔炼的温度、容量和速度,铸造出大铁锅、大鐤锅。这是田岗头村铸造技艺和生态环保上的一次大革命,雷贵季死后,人们尊称他为伟大的铸造大师。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田岗头村的铸造技艺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一九五○年后,田岗头村向各地区国营(集体)工厂输送大量铸造人才。田岗头人把祖传的铸造技艺无私地献给祖国和人民,为各个厂家培养出不少的铸造人才,带出了不少的徒弟。在各厂家无私工作的田岗头人,有的成为工厂的领导、骨干,有的成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田岗头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田岗头村也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工人最多的村庄。自改革开放以来,田岗头人在全国各地办起了不少的铸造厂,涌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民营企业家、老板、经理,从而田岗头变成了嘉禾“铸造之乡”的发源地,我县“江南铸都”影响不断加大。
作者:雷晋副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