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嘉禾人怎么啦

来源:嘉禾网 作者:尹振亮 编辑:邓和明 2011-09-29 16:57:23
—分享—

  前些日子到厦门学习,还没进城,美女导游就自豪地给我们介绍:厦门曾经叫嘉禾屿,嘉奖的嘉,禾苗的禾,嘉禾就是最好最大的禾苗……早些时间到嘉兴,导游的介绍也是如出一辙。嘉兴曾经叫嘉禾,嘉奖的嘉,禾苗的禾,嘉禾就是最好最大的禾苗!每次,看到导游们的那副自豪样,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家乡——嘉禾。

  时过境迁多日了,厦门导游与嘉兴导游的那副自豪模样就像鱼骨噎在心口,总想一吐为快——作为吃嘉禾水长大的游子,我就在心底里无数次地问,嘉禾人到底怎么啦?

  今年初,到长沙学习,某地一同学问我是哪里人,我就信心十足地答曰:“嘉禾人。”同学笑道:“就是曾经发生过‘高考舞弊事件’和‘珠泉商贸城拆迁事件’的那个嘉禾?”“对,我们是名扬天下的嘉禾人。”这正如我们中国的那句俗话:“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要知道,在嘉禾一连串“事件”发生后,北京一位知名的教授就曾推心置腹地讲了一句客观话:一个小小的嘉禾,为中国的民主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难道不是吗?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变革;中国的城市拆迁制度出台,嘉禾人都是站在了“风口浪尖”。人无完人,工作上的一时过失,本无可厚非,别人要去评头论足,那是别人的权利,而作为嘉禾人,我们就要齐讲嘉禾话,办好嘉禾事,理直气壮地做个嘉禾人。

  要知道,走进嘉禾沉甸甸的历史,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是孬种。太平天国的时候,塘村人尹尚英组建嘉禾天地会,会旗上血书:“血铺江河骨打霜,洪英傲气贯粤湘,谁人若问真消息,杀到金陵是故乡”,召集2万多义军征战在粤、桂、湘三省边界的18个县市,为推翻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嘉禾率先成立了第一个湘南地下党支部,其中,出生于袁家镇茶窝村的红军烈士黄益善曾与毛泽东一起在湖南组织地下党。行廊镇行廊村的王柏森在红军长征路上,嘉禾人凭着传统的锻造手艺,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红军修枪制炮,一位位的嘉禾人把红军的“兵工厂”扛在自己的肩膀上,既填补了红军枪炮不足的难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锻造出了新的辉煌。当时在红军中就流行这样一首歌:“嘉禾工人手艺强,会打梭镖会造枪,手把刀枪杀出去,杀得敌人喊爹娘。”特别是誉为“军中儒将”的肖克将军为全中国的解放,曾经4次负伤,经受了数以百计的枪林弹雨地洗礼。

  要知道,在人民大会堂的墙角里就凝聚了王登成、谢运太等嘉禾五位“土木专家”的辛勤汗水;上海浦东大桥上的铁索就“铸进”了嘉禾人的智慧;在2008年的那场特大台风中,嘉禾人民的优秀儿女李大为用年仅19个春秋的稚嫩肩膀让80多位乡亲踩着奔上了希望的彼岸,而让自己的生命年华永远地定格在了洪峰浪尖中,成为了2008年感动中国的“英雄抗洪战士”……

  嘉禾,一块热辣辣的红土地!

  翻阅嘉禾的人文史册,嘉禾更是一本厚实的教科书。早在清朝时期,在嘉禾为官的达磷知县,站在“嘉禾八景”之一的珠泉亭边,手捧着晶莹剔透的珠泉水,吟出了“逢人便说斯泉好,愧我无如此水清”的千古绝唱。从小生活在钟水河畔的世界著名作家古华先生饱蘸着对脚底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写下了令世人瞩目的《芙蓉镇》,捧回了首届“茅盾文学奖”。勤劳快活的嘉禾人民在日复一日地劳动中,创作出了2300多首被湖南省授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伴嫁歌。郴州湘昆剧团的郭为民女士唱着嘉禾的经典民歌——“半升绿豆”站上了中国戏剧界的最高领奖台,捧回了“梅花奖”。2010年该县八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又在国内多家正规出版社出版了十本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在内的文学书籍,为该县的人文历史添加了重重的一笔。

  嘉禾,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穿行在改革开放的阳光路上,嘉禾人肩扛一桶铁水,背托两把铁锤闯江南,让生活的火花绽放在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嘉禾在外的企业老板多达450余位,产品占据了国内市场的重要份额。众所周知,铸造乃制造之母。而有人就曾估算过,只要嘉禾的铸造企业停产三天,“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制造企业就要停产一个月;只要嘉禾的锻造企业停产一个月,全国的五金工具价格就要成倍上涨……

  我们不想刻意为嘉禾人脸上“贴金”,只是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虽然找不到嘉禾这两个字眼,但要在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活近600人的嘉禾人真是不同凡响。我在心底里就始终牢记着开国将领肖克将军有句发自肺腑的话语:嘉禾人是打铁的,嘉禾人也是铁打的!

来源:嘉禾网

作者:尹振亮

编辑:邓和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