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雷鸿飞) 他,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但却深深扎根嘉禾文化这块沃土,辛勤耕耘数十载,为人民群众奉献一道道文化大餐,带来了愉悦和快乐。他,就是嘉禾县文化局副局长、嘉禾县戏剧家协会主席彭晓宁。
艺术创作硕果累累
1977年8月,彭晓宁高中毕业后调进嘉禾县花灯剧团,从此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在剧团期间,他勤奋上进,好学苦练,不久就成了剧团的主要演员,成功主演、导演了《红灯记》、《荣姑舂碓》、《一夜皇后》、《老表退亲》、《闯红灯》、《屋顶上》等古装戏、现代戏、小品100余部。
为把角色演好,不管是扮演精明的个体户、市侩的小市民、残瘸的聋哑人,还是憨厚老实的乡下人、老态龙钟的白发汉,他都要根据角色的特点和性格特征,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细心揣摩每一句台词和每一个动作,尽力将人物塑造得惟妙惟肖。
有一次,他扮演一古装戏里的丑角。当时正值盛夏,烈日如火。在演出时,为了衬托好人物形象,他体外穿着厚厚的古装戏服,里面穿着用麻布制作的演出背心,闷热难耐。在戏台上,又唱又跳,汗水渗出来,衣裤都能拧出水。长时间的脱水,他一走下场来,就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凭着这股干劲、韧劲和刻苦钻研精神,他创作的作品屡获大奖,其中戏曲《荣姑舂碓》获湖南省第三届戏剧节表演三等奖,小品《屋顶上》获湖南省第三届三湘“群星奖”金奖、全国十一届“群星奖”铜奖,小品《老憨进城》获湖南省第四届三湘“群星奖”银奖,小品《摊灯》获湖南省第五届三湘“群星奖”银奖、“天穆杯”全国小品展演银奖、全国“四进社区”展演评选活动金奖。
他积极投身嘉禾县的文化事业,先后组织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嘉禾民歌艺术节,积极参与策划、导演和组织郴州市农民艺术节,郴州市撤地建市文艺晚会,郴州市第三届、第十四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红歌会等全县重大节庆文艺活动,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文化传承不遗余力
他到县文物所工作期间,与同志们一道走村串户、实地野外调查、开展收集和发掘工作,为嘉禾县文物保护工作作出了贡献。
为了收集一个民国四年“嘉禾县印(铜印)”,他带领文物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走访、追查根源、查实取证,对当事人宣讲法律、政策,动之以情,晓知以礼,最终将这枚铜印收入帐下,成为嘉禾县唯一的国家二级文物。
2006年,是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申报年。在“嘉禾伴嫁歌”、“嘉禾花灯戏”申报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工作中,他积极汇报、多方协调,深入基层搜集整理、拍摄制作,从项目的真实性、整体性到申报材料的每个表格和文字内容较对,都亲力亲为严把质量关,高质高效地完成了“嘉禾伴嫁歌”、“嘉禾花灯”申报材料搜集整理,汇编申报工作。2006年、2009年“嘉禾伴嫁歌”、“嘉禾花灯戏”被成功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他经常深入县艺术团、珠泉镇彭家村花灯剧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禾花灯传承基地)等民间文艺组织,和演员们交流,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培训。
忘我工作痴心不改
从事文艺工作三十多年,彭晓宁一直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脚踏实地。
有一次到桂阳县黄沙坪镇演出,他既当演员,又当工作人员。演出结束后,他不顾疲劳,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把道具搬到车上,不料道具从车上摔下,正好砸到他的头上。工作人员立即将他送到当地医院治疗。经医生诊断为轻微脑震荡,医生要其住院治疗。但演出团还要赴资兴市鲤鱼江镇等地演出,他又是这出戏的主角,一时无法找人代替。没有办法,他只能边演出边治疗。
彭晓宁的妻子在嘉禾县印刷厂上班,母亲和岳父身体都不好。他长年累月排练节目、到外地演出,家里家外的事务都落到妻子身上。妻子要他去找领导,把其调到其它事业单位。妻子和他讲时,他都满口答应,但事后却没有一点行动。每次出差或演出回来,妻子唠叨他不管家,他就主动承担家里的所有家务,尽可能作一些弥补。
风风雨雨几十年,无怨无悔人生路。现在彭晓宁已经50多岁了,他的亲朋好友对他说:“你傻啊,工作还那么认真,不如早点退下来,凭你的能力还能出去赚点钱。”他回答铿锵有力,“人应当要有追求,为传承优秀文化,我愿意当这样的‘傻子’!”
来源:嘉禾网
作者:雷鸿飞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