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的嘉禾人是我同学的母亲,常常听见她在自家阳台上用嘉禾话抑扬顿挫地絮叨家事,连骂人都像在唱歌,虽然我听不懂,但觉得很有意思,心想嘉禾人说话那么好听,那唱歌一定更好听。对于嘉禾的伴嫁歌我久闻其名,曾经在《走遍中国》的电视中看到过介绍嘉禾伴嫁歌,但像这几天那样直接观看伴嫁现场表演却还是头一次。
李桃英,嘉禾伴嫁歌传承人,今年72岁。她是风雨亭先生,即李健君先生的老校友,早听李先生介绍过,并看过她的相片和资料,所以见面时毫无陌生感。李大师个子不高,给人小巧玲珑,身轻如燕的感觉,在广发的伴嫁的现场,她的一个“劈一字”的功夫,让所有的人称奇,她看起来很显年轻,很精神,也很有气质。刚一见面,在酒席上,她就为我们唱起了欢迎歌和祝酒歌,边吃边唱,而李先生间或会用他嘉禾遗传的动听美声歌喉深情伴唱,一首首歌下来,李先生泪流满面,场面感人,我们都被他们浓浓的歌声所传达的家乡情所感动,也深切体会了嘉禾人的热情好客和慷慨大方。以歌叙旧,以歌迎客或许这是嘉禾人独有的一大特点吧?
晚上我们终于见到了那令人激动的伴大嫁现场,一进去,堂屋里已经是歌声飘扬,一派喜气洋洋的洞房场景。而那一个个炮弹般的摄像头和相机镜头密密麻麻的,上下左右错综着,更是彰显其热闹场景。我见缝插针,好不容易抢占到最前面的一个有利位置。
由于对嘉禾伴嫁文化缺乏了解,也不懂嘉禾话,整个过程我是看得兴致盎然却云里雾里的,边唱边跳是嘉禾伴嫁歌给我的印象,李桃英大师的出色表演,媒婆黄林娟脸上那大大的黑痣和她那生动滑稽的表情,那美丽和羞涩的新娘,还有那两个稚嫩表演的小孩,让我感到或许这样的文化将有希望传承下去。我在这样的歌声中忘记了那强光下的燥热和久站的辛劳。而那些兢兢业业的摄影师更是让人钦佩,其中包括李先生和了不起的大伞,我看见汗水湿透了他们一身。
第二天我们跟着出嫁队伍到了广发,那古朴而萧条的老屋,那残砖破瓦,那门前的大蜘蛛网,杂乱生长的野草让我多少感觉到一种荒凉和沉重,让我想到昔日多少繁华和热闹已去。当隔岸看见媒婆打着把黑色的大伞,扭着活泼泼的身姿,后面紧跟着热闹的婚嫁队伍走进那大门时,我真的希望里面的老屋里从此有了个美丽的新娘住下,从此这里有了炊烟和生气,我希望这样的婚嫁不再是场忆旧的表演,因为或许要不了多少年,这些荒弃的老屋将再不堪风雨的侵蚀,它将因为难耐无人的寂寞而消亡。而我由衷地希望伴嫁文化和古宅民居都得以保护和传承。
在古石桥,我们又观看和拍摄了那小桥流水和过桥伴嫁队伍的风貌,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一行提前离开了嘉禾。
嘉禾此行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嘉禾人喜欢以歌传达乡情,以歌倾诉心声,就连走在大街上我们都会冷不防遇见边走路边唱歌的嘉禾人,最让我吃惊的是,李先生的表妹说,她家有一条会唱歌的狗!嘉禾连狗都会唱歌?!我大大震惊了!这会是一种怎样神奇的歌文化啊!!!
嘉禾土话的伴嫁歌,或许只有嘉禾人才能真正体验和感受当中那份真实和亲切的家乡情。李先生说他和姐姐通电话时会唱嘉禾民歌,和老乡见面会哼歌,甚至手机铃声也是嘉禾民歌,每每听见嘉禾土话的歌,他就忍不住流泪,歌让他想到小时候的故事,想起外婆情,想起家乡情。这几天同行,我甚至熟悉了他们常哼的一首歌的那个音调,也能哼上两句,后来我特意找到歌名,原来是《峨眉豆》。
我想就是这样独特的歌文化铸就了嘉禾人浓浓的家乡情结,而嘉禾也从此在我的心里有了别样的意义和留恋。
来源:嘉禾网
作者:冯莉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