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水浒,逛三国,
西游红楼梦,
静静的顿河向南流,
白鹿原上乐悠悠,
平凡的世界,活着不知愁。
这是我读小说的最真实的感受的写照。在卷帙浩繁的书山报海中,我较亲睐大部头小说。并非因为小说里波折起伏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情感,而是因为欣赏作者雄浑的魄力,高层次的品位,以及那种穿越时光历史的洞察力,更是因为那些小说展示于我面前的是一个已如烟逝的画面,一个已沦为历史的时代,让我去品味去反思去提升自己,以洗去身上的粗俗与卑劣。
小说不同于戏剧电影,它的背景不是虚构的舞台风景,而是深深打上了民族风云家族兴衰,或是个人心灵成长历程的烙印。它能让我们戴上文字的望远镜去感受一个已经灰飞烟灭的年代,一种不可捉摸的情怀的真实,激发我们的,同情,或者是共鸣。读一部富有诗意和内涵的好书,犹如听贝多芬的《月光曲》,经受一次性情的陶冶洗涤,犹如看莫奈的名画,它能准确的触动人内心最柔软朦胧的情感、记忆,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长篇小说都是精华的集中者,这就如同人类,不是所有的身材高挑的人便是美人便是美男子便是精英,有些只不过是徒有其表罢了。在我十多年的读书生涯中,最深的印象便是,许多的书读过了便成了价值不高的废品。唯一的用处便是进垃圾站,卖得几块钱。但有些书则不然,比如我最钟爱的三本小说——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他们都是长篇中小说的独生子,是作者唯一的标致和最大的骄傲,是经过了作者坚苦的十月怀胎,呕心沥血的孕育而出写出来的。
许多时候,一个作家的好差并非在于他出产了多少本著作,不在于他是否多产、高产、丰产,而在于他是否出产过令人振奋而又有深度的精品。时间总是以苛刻的眼光在众多的沙子里挑选唯一的珍珠而非细数沙子的数量。《红楼梦》是曹雪芹著作的唯一的一部小说,但在时间的天平里,它比中国其它的古典小说占有更重的份量。普鲁斯特来到这世上只为了一部《追忆似水年华》。最终,他也因为《追忆似水年华》而成为普鲁斯特。文学历史会为了一部《飘》而记住玛格丽特·米切尔,记住郝思嘉,而不会想起许多创造了丰厚的文字垃圾的人们。当我们在抱怨人生世界历史的不公正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想想,是否自己创造的只是垃圾。
普鲁斯特的小说里,追忆是惆怅也是诗意的,这便与普鲁斯特往日追求的美感与艺术品位是分不开的 。一直以来,我就坚信,生活需要艺术,需要诗意。没有艺术,没有诗意的生活即使再丰足殷实,也只是一座豪华却没有品位风格的别墅,可能屋顶是中国古典式的,墙壁又是仿西式的,本来只是一座居民楼,结果却拼凑得有如办公楼。弄得不中不洋,不美观也不实用。往往许多幸福完整的生活,不是大把大把的钞票,高高在上的坐椅,显赫一时的名声所能够拼凑的,也不是仅仅局限于香烟美酒的感观满足与快乐。它更需要一种较高的精神满足——诗意与自由。恰如一条河,需要奔流远逝的水作主体,静固一方的鹅卵石作陪衬,还需要鱼虾,藻类,浮游植物作点缀。缺少了这些生命体,这河流也不过是一滩不能孕育生命的死水罢了。
海德格尔曾说过:“贫穷而能静静地听风声也是美的。”诗意如同玫瑰花的芳香,时常围绕在我们栖居的周围。有时连自己都无法觉得。只是在那种生活失去以后,我们回忆往事时,才会品出当年生活的幸福,同时伴随着对往日的怀念,惆怅也油然而生。普鲁斯特之所以是普鲁斯特便是因为他凭借自己超凡的敏感捕捉了这一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并将它以从优美的文字记载下来,成就了《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不可多得的小说。
相对于《飘》中的波澜壮阔的美国南北战争史与《红楼梦》里家族分崩离析的过程,贾林薛三人缱绻缠绵的爱情的纠葛,《追忆似水年华》的情节显得平淡无奇,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这部小说是索然无味,没有吸引人之处。我们走进一座殿堂时,纵使一眼就望穿了它的构造与支架,我们还会欣赏它恰当的装饰与宏观的景象。简单有时并不是平凡的同义词,相反,在简单中创造神奇的人,才更显示了他的不凡。在读及《追忆似水年华的时候》,我都有意无意地想,究竟是什么样资历和原动力支持作者,封闭十五年,夜以继日地完成这部小说。普鲁斯特没有很特别的人生阅历,甚至连正常人所能拥有的情感体验,他几乎没有正常拥有。而在这部小说里,他却如此准确如此形象用富有诗意的语言阐释了爱情,亲情等一些基本的人类的情感,触动了读者内心最柔的情怀。
那种上流社会生活,法国的许多人都深溺于其中,贵族,政客,暴发户,学者,艺术家。各种应酬,社交活动,文化艺术沙龙,很多人都谙熟于心;但是有谁用一种诗意的文字,广博的知识,将对它的深层的体验准确的描绘下来呢,没有别的人,除了普鲁斯特。只有敏感到病态的地步,生活只局限于法国上流社会,在文学,音乐,绘画方面有相当涵养的普鲁斯特才有资本写出这么出色的小说。可以说,《追忆似水年华》是普鲁斯特发挥自己专长自导自演自拍的一部电影,将往日生活投影在文字中以重现于读者眼前。
虽然说,获得法国文学最高奖龚古尔奖的是《在少女们身边》这一卷,但我最为欣赏的却是最后一卷《重现时光》。尤其是,普鲁斯特在写品尝玛帝尔德娜饼时,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有致,娓娓道出一种常人不能发现却深藏于心的情感体验。只是品尝一块饼干这样一件日常小事,普鲁斯特却赋予关于时间,人生的深刻哲理。所有往事,记忆都在这一刻被顺其自然的牵引而出,在作者内心深处潜伏的惆怅之感随意识起伏波动,没有时间空间限制与阻隔,一切超越形迹而存在。让人不能不钦佩于作者精深的思想,细腻的感悟,并为作者高超的手笔动容。
人类是渺小的,历史是短暂的,它们只是时间之水里的一个波浪,一条支流,经不起长久的冲刷。也许,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恒永存。就算是《追忆似水年华》这么一部用文字将时间的顺序颠覆的作品,也不能逃脱这个现实。即便如此,至少在人类文学史上,它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作为一朵奇葩在人类文化之园褶褶闪光,散发永不磨灭的芳香。
就个人的偏好而言,我欣赏具有诗人气质的作家小说家。同是法国的伟大作家,对于巴尔扎克我很难达成认同和欣赏。并不是说他的小说没有深度,没有内涵,而是缺少一种气质与韵味,因为他的急功近利。
与之相对的,普鲁斯特则一个敏感到病态地步,诗人气质极浓的小说家。从小,他就具有一种不正常的恋母情结。母亲对他的一个极小的忽略,都可能造成他内心极大的伤害。比如,一天晚上,母亲没有如往日一般给他一个道晚安的吻,他便急不可耐,以致无法入睡。最后,母亲为不情愿地吻了他之后,他也没有安心,只是深深的愧疚。这在他的小说真实透彻地描述了出来。就是在后来,普鲁斯特心爱的女孩无原无故地死去,也给他造成了巨大无可弥补的心灵创伤。不过普鲁斯特也是幸运的,他在三十五岁直到五十一岁去世这段时间里,由于患严重的哮喘病,终年闭门谢客。美丽的劳特劳斯夫人,超越了仆人的身份,如情人,知己,母亲般关怀抚慰他,为他焦虑为他喜,充当了普鲁斯特生命里最重要的角色,成了普鲁斯特的守护神。可以说,普鲁斯特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一部《追忆似水年华》。在他最后十五年里,普鲁斯特如同活埋于坟墓中的人,在寂静中夜以继日地完成这部小说,为它焦虑,为它苦闷,为它辗转反侧。普鲁斯特因为一部《追忆似水年华》活得忙,而斯特劳斯夫人则心甘情愿地中止了自己的生活,为普鲁斯特活得忙。试想,如果没有斯特劳斯夫人理解普鲁斯特病态的气质并为他十多年的生活的操劳,或许也不会有《追忆似水年华》问世。
或许正是由于普鲁斯特的病态气质,这种神经质的敏感,才使得他能够觉察出常人不能觉察的美感。而这种神经质多数时候不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大师,还有荷兰画家凡高都曾经被认为是疯子。但天才和疯子虽只有一步之遥,却有本质的不同。达利大师曾说:“我和疯子最大的不同是我不是疯子。”普鲁斯特和癔想症者最大的不同便是,普鲁斯特运用意识流将时光重现,而癔想症者只是空想。
作为读者,每每我都禁不住对普鲁斯特的向往与钦佩,是文化的必然与个人成长的偶然造就了他和《追忆似水年华》。由他的幸运的成长历程,我的思潮总随之波及身边的人。作为平凡人,或许我们应给予身边的某些具有奇才异技的人以宽容以理解,不要使自己的平凡平庸成为发挥他们专长的拦路石,更不能以“有病”两字以冷嘲热讽概括和扼杀了他们的闪光点。
来源:嘉禾网
作者:廖淑珍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