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品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邂逅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是高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那时,我在家闲着无事,便寻出韩少功的小说集浏览。无意中,目光被《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攫住。它的作者,是米兰·昆德拉。后来得知,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比如《笑忘录》等,大多是韩少功的译作。我时常猜想,他对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如此偏爱,这其中是否有种知遇的情结。时常精心品读,或者随意浏览中外名著,体会到这些著作颇有风格笔法,品质档次的区别。风格多样,百花齐放,参差不齐,往往会使我们眼花缭乱。在写书人、出书人多过读书人的时代,从各种风格档次中,筛选品读优秀并且适合自己的作品,也成为我们的需要。毕竟,并非漂亮的鞋子,都适合自己的脚。而我,往往是从一位自己喜欢的作者身上去捕捉另一位作者的影子,从一本喜欢的著作过渡到相关的著作。
看完韩少功的短篇小说集后,我在网上浏览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平及作品。搜寻了许久,我只找到《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和《生活在别处》。至今,我未能阅览那本《笑忘录》。
米兰·昆德拉作品风行一时,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作品多半机智得出人意料。无论是篇名与内容,都似乎不苟于寻常手法,语言则幽默得让人警醒深思。由于种种原因,直至八十年代,他的作品才被韩少功翻译成中文,而被许多年青人接受却是近几年的事情。后来,这部小说被改编成剧本,拍成电影《布拉格之恋》,获得了戛纳电影奖。米兰昆德拉及其小说则倍受人关注了。
阅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时,我总在怀疑这是否是小说。开篇,米兰·昆德拉用了很大篇幅,解说尼采的众劫回归观。小说里这样说道:“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象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无论它是否恐怖,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非洲的部落战争,法国大革命中的罗伯斯皮尔,甚至压迫捷克人民的魁首希特勒,这些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事,均可纳入其中。这种看似东拉西扯漫无目的的叙述中,其实渗透了作者对历史事物的警醒。因为所有发生过的事都成为历史,不能再重复,所以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而当下的生活则应该是轻松的。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作者这种哲思牵系了我的心房,令人沉思。历史虽然悲惨沉重,它已成为故事,不再回归。而眼前的生活,则是我们应当承受的负担。这时我方明白,为何米兰·昆德拉将作品命名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讲叙了一个发生在捷克布拉格的故事。女主人公特丽莎偶然闯进托马斯的生活,只是托马斯在床边顺手捞起漂流物,却打破了托马斯的生活规则。于是,他们便开始了一段冗繁的生活故事。没有浩繁的人物阵容,没有琐碎得让人眼花缭乱的场面。如果沉重的细节,渗悟的情感,细密的人物网,足够让作品积淀得厚重的话,那么《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则无以成为厚重的读物。它描述的生活方式、爱情观念,除了让人倍觉惊讶之外,便是这种惊异之外的不可理喻和不可通行。作为读者,除了有权肯定或者否定作者所描摹的生活方式之外,我们应该理解和宽容作品的独特性。我只能将它理解为毫不媚俗。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就是把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情感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似乎没有这种功能,让读者随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
在中国有些内容是很少堂而皇之载于名著之中的,认为颇为不雅。从古至今,中国名著对类似内容颇为避讳,这也许与东方文化的典雅含蓄的特性有关。与之不同的,米兰昆德拉用一种机智的方式,描叙令人耳目一新的爱情观、世界观和生命观。出于西方人的习惯,文中没有多少避讳,但也没有俗不可耐。没有沉重得让人大喜大悲的情节,或憎或爱的正反面人物,却让人穿过平实的叙述,探寻作品背后的深沉。我不得不佩服作者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一个严肃得不易表达的人生问题。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那则很容易分辨价值之高与低,作品之轻与重了。
名著,虽是图书中较有价值的部分,毕竟它还是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然而多数时候,阶梯并不代表是通往理想人生的通途。对学识不丰的人来说,它往往满足不了人精神之外的现实需求。如果人们忽略了名著的闪光点,那么它便混入一般书籍之流,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谴,借以打发光阴,甚至只供蠹虫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罢了。所以名著固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力。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曾在法语文化中风行,又传入我们华语文化中,为许多年青人所接受,摆脱了流行小说风行一时便销声匿迹的危险。作为以爱情与性为内容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能顽强地通过人们挑剔的眼光的评审,连同《笑忘录》成为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列为优秀小说,这必有个中缘由。,这两部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米兰昆德拉,这样一个出生于捷克小国,却博闻广识的人,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在世界许多国家也掀起了“米兰·昆德拉热”。
这也引起我的思索。名著,内容和表达方式可以不拘求一本正经的严肃。作者可以循着自己的思路,纵情发挥。相反遵循太过苛刻的规则,反让读者觉得死板。然而,名著,其最终目的必须是严肃的,经得起各个层次的人们,尤其是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们的眼光的审核。由于这种目的的严肃性,名著应该是耐读的。
当然,阅读名著应不拘于国籍的。再小的国家,也有反映先进文化的名著值得我们去品读去借鉴;文化积淀再深厚,历史再久远的国度也会有文化落伍的时候。读中国经典名著,可以积淀东方思维的文化素养,成为一种隐而不露的内涵。品读外国名著,可以开阔视野,理解其它文化里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骨子里注入新鲜血液,而不至于流于迂腐和拘泥。
我犹记得米兰·昆德拉的一句名言: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那是因为人在思考,却又抓不住真理。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的确,如果我们一味地埋头思考,而不关注不借鉴他人的优秀成果,那我们离真理便越来越远,离他人也越来越远。
来源:嘉禾网
作者:廖淑珍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