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潭女子与嘉禾民歌的难解情结

来源:嘉禾网 作者:尹振亮 编辑:邓和明 2013-03-09 17:03:46
时刻新闻
—分享—

嘉禾民歌的开拓者——郭求知

  春节前夕,一位湘潭女子离开嘉禾33年后,又来到了她曾经眷念的这块热土,听了老人对嘉禾民歌的挚爱之情,作为嘉禾民歌的传承传播者,我内心犹如灌满了铅,既愧疚又遗憾。

  郭求知老师的事迹早有所闻,她既是嘉禾民歌的开拓者,又是嘉禾民歌的真正传承人,她前后在嘉禾辛勤耕耘了27年,走访了360多个村庄,共搜集整理嘉禾民歌1300多首。如今这些散落在乡村里的嘉禾民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春节过后,年过八旬郭求知老人,还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说: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光大嘉禾民歌,她在湘潭已自己申请成立了“嘉禾民歌研究所”,她要在有生之年,给嘉禾民歌再添一把“柴火”,注入新的活力。

  “16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掉’进了歌乡”

  “16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掉’进了嘉禾这个民歌之乡。”在与郭求知老师的交谈之中,她诙谐调侃地说道。

  确实,1951年初,郭求知初中毕业后就进了原湘潭县文工团,成了一名文艺小兵。1952年7月,该县文工团经过省文工团整编后,为充实农村、边远山区的文化工作,16岁的郭求知被分配到嘉禾县文化馆工作。

  来到嘉禾,郭求知如鱼获水,每天都“浸泡”在嘉禾民歌的“歌海”里。县文化馆里,各位同事每天都哼着一首首的嘉禾民歌。性格外向、求知若渴的郭求知老师,如获至宝,每天坚持用心听,用手记,缠着同事们给她讲解歌词大意和民歌的发声……几个月过后,她便从内心里爱上了嘉禾民歌。

  1953年,她负责嘉禾县城郊文家桥村工作点的工作,出于对民间文学的热爱,以及对嘉禾民歌的钟情,搜集嘉禾民歌工作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在一次跟文家桥村村民聊天时,郭求知发现该村的妇女主任李玉英是位唱民歌的好手。于是,她向李玉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想组织村里会唱民歌的人在一起唱一唱。

  “第一次,她喊了50岁到70岁的几位老人,刚开始他们不敢唱,认为那些都是旧社会的糟粕。”郭求知通过做工作,终于在李玉英唱开后,其他人才跟着唱了起来。

  接下来几天,她每天一大早就卷起裤腿,走到村里去,把村里的青年、妇女、老人都组织起来,要老中青三代人轮番唱民歌,她坐在一旁,一边听一边记,俨然一位小学生。那次,她搜集整理了20多首原生态的嘉禾民歌。

  “嘉禾话十米不同音,很难听懂,我就找人当翻译”

  唱民歌的人找到了,但语言成了郭求知老师与嘉禾村民之间交流的最大障碍。

  “嘉禾民歌一曲多词,表现冗长,而且都是用土话唱,当时一句也听不懂。还闹出来不少的笑话……”说起刚开始搜集嘉禾民歌时的情景,郭老师又忍不住爽朗地笑了起来。

  为此,郭求知老师特意找到当地小学教师李淑芳请教,之后每次她到村里走访,李淑芳就是她的贴身翻译。

  期间,她先跟李淑芳学习一些土话,将原汁原味的土话民歌学过来,再唱给李淑芳翻译,还要解释每首民歌表达的意思。有幸的是,李淑芳老师也是位民歌手,对嘉禾民歌——伴嫁歌非常热爱。所以,每次郭求知约李淑芳到村民家中听民歌,李老师都随同,给她提供了很多的方便。

  在嘉禾听歌手们唱歌,有这样一种习俗:唱歌前,主人总会先在桌子上备上3样东西:一碗大碗茶、一份腌萝卜皮还有一大块红糖。没有这些东西,歌手是不会唱的。这也叫坐歌堂。

  “由于民歌曲调悠长,每唱完一段,唱歌的老人就要歇一歇,喝一口茶,嚼一块萝卜皮,再掰一口红糖吃。”在这个间歇,李淑芳便把刚唱的民歌一句句翻译给郭求知,有时因为歌谱记录不准,她们要往返七八次才能完整记录一首民歌。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一村又一村,郭求知大量搜集到了嘉禾民歌伴嫁歌、伴嫁舞的第一手资料。

  嘉禾原来与她同事的曾详昌、李万杰等人说:“郭老那时在嘉禾收集整理民歌确实付出了很多,每年的春节基本上都是在演出活动中度过,记得在她结婚后的第二天,正是春节期间,县里要组织文艺宣传队下乡给农民慰问演出,她二话没说,放弃休假,带领文艺宣传队一深入到各地去演出……”

  嘉禾民歌最长的有100多句,最短的只有两三句。为搜集好这些长歌,郭求知更是吃尽了苦头。

  “这7首长歌一共606句,其中《梁祝歌》最长,有168句,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唱完。”郭求知说,在嘉禾有这样一个传说,找不到一个能把这7首长歌唱完的人,即便唱得完,那个唱歌的人也会莫名死去,但那时再不抓紧搜集,这7首长歌就真的要失传了。

  1957年3月,郭求知和中央音乐研究所普查团的刘荫扬,音乐人徐伯阳(徐悲鸿的儿子),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梁克祥一起,继续对嘉禾民歌的7首长歌进行整理,每首长歌都要逐字逐句的搞懂。

  “那时徐伯阳带了录音机,我只需要负责记歌词,乐谱可以回去反复听,这样省了不少时间,但也花了一个多月,找了50多个村民,才将这7首长歌搜集完。”现在保留下来,最为完整的嘉禾民歌长歌,就是郭求知等人当时搜集的。

  笔者在郭求知翻印的由中国音乐研究所编的《湖南音乐普查报告》一书中看到,该书收录了就收录了嘉禾民歌中的7首长歌。

  “嘉禾民歌在世界级大赛上连续获奖,我很高兴也很自豪”

  从1952年郭求知深入嘉禾乡村搜集民歌,到1979年从嘉禾调回湘潭,在这27年里,由她搜集记录的嘉禾民歌有1300多首,许多搜集的嘉禾民歌在各种汇演、音乐会上屡屡获奖。

  1956年,郭求知组织嘉禾民歌手参加湖南省农村群众文艺观摩会演,所演唱的《娥眉豆》、《日头出来晒杨家》、《八看姐的美》、《我姐生得白如银》、《耍歌好唱口难开》和伴嫁舞全套全部获奖。

  “那次观摩会演后,嘉禾民歌在省里有了名气,许多艺人、学者专程到嘉禾学习。”现在由郭求知第一手搜集的《半升绿豆》、《娥眉豆》、《日头出来晒杨家》等嘉禾民歌已经成了经典传唱曲目。

  2011年11月在云南昆明举行的世界民歌大赛中,《日头出来晒杨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2012年7月5日,在美国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合唱比赛上,经湖南省知青艺术合唱团的精心编排和演唱,嘉禾民歌《日头出来晒杨家》,又荣获银奖。

  “每次听到别人演唱我搜集的嘉禾民歌,心里会感到莫名的激动,特别是听到嘉禾民歌连续获奖后,我心里就很高兴也很自豪,特别有成就感。”一谈起嘉禾民歌在世界上获奖,郭求知就眉飞色舞起来,

  在与郭老师的座谈交流时,郭老师还很不服气地说:“嘉禾民歌比起桑植民歌要好的多,为什么它能够申请为国遗,嘉禾民歌就不能?”

  而当我们告诉她,嘉禾县委县政府这几年非常重视嘉禾民歌的申遗工作时,她又异常兴奋地说“嘉禾民歌就像我的亲生女,我要在有生之年,在郴州和湘潭组织了一帮人,在嘉禾民歌原有基础上改编,再创作出一批清新、爽朗的新民歌,为嘉禾民歌增添活力。”

  可当我们邀请她为嘉禾民歌传承人时,郭求知却拒绝了……,她望着蓝蓝的天空,一语不发。事后,她感慨的说:嘉禾民歌只有在嘉禾的土地上才能原汁原味地传下去,相信嘉禾民歌一定会凭着独特的魅力赢得全国和世界的认可。

  我们祝愿,我们期待!

来源:嘉禾网

作者:尹振亮

编辑:邓和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