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县里很多山村的住房都是吊楼。我虽然没有去过湘西,我想我们的吊楼也和湘西吊脚楼差不多。吊楼是依照山势而建,前面是把土平整修成厅屋,后面是借山坡搭起的吊楼;好像一个年老的母亲坐在椅子上,向慕着美好的生活,盼望着儿女们衣锦还乡。栗山吊楼也是沿山而建,坐北向南。前面是间大厅,厅屋右边是烧煤炭的固定灶,沿着墙安上两条宽大的长凳;左边有个用砖或铁制三脚叉搭成的烧柴灶,用来临时煮饭菜或者煮潲的。后面是和厅屋相连的吊楼,楼下是牛栏猪栏和堆集杂物。吊楼上放着一张四方桌,桌子靠着大窗户。夏天在四方桌吃饭、乘凉喝油茶。在这里眺望对面山上青翠的竹木和油茶林,欣赏田园风光,听取鸟叫虫鸣,那是多么的雅趣啊!
母亲封莲就是栗山吊楼的一个主人。她出生铸乡田岗头村炉头大师家,是大大女儿,“老大当娘”,从而决定了她带弟妹和做家务的命运。小时天天背着弟弟去学校门口,听老师讲课。老师问她:“封莲,你这么乖巧,为什么不来上学?”封莲天真地回答:“我要带弟弟,让弟弟读书,去外面去当官。”她长得很秀丽,又有付好嗓子,唱出的歌曲很优雅。附近村庄有人嫁女,都请她去唱歌。她若是上学读书,一定会成为音乐家或者歌唱家。然而命运常常作弄人,封莲没有书读,在十四、五岁时,而成了里里外外一把手的农家勤劳姑娘。她嫁到栗山吊楼后,当时家中有个年老多病的公公、智弱的弟弟和妹妹。封莲又成了家庭主妇,把家里的事和小姑的嫁娶,料理得有条不紊。不久又服待着一个年老多疾的鳏居堂叔。清晨封莲踏着露水走出吊楼,晚上伴着月光唱着歌回到家。出门一担肥料,回家一担猪菜或谷物,吊楼上的灯光,在收拾家具声音中亮到半夜,又在剁猪菜声音迎来天明。冬去春来,吊楼传出了婴儿的哭声,封莲当上妈妈了。从此以后,她从贤妻成了良母,把爱倾注孩子身上。
母亲温柔、好客,成为栗山吊楼女主人的楷模。自己不舍得吃,经常用好酒好肉招待客人。娘家的弟弟们去了,她又砍肉又杀鸡招待弟妹们,姐姐喜欢在外工作的弟弟,舅舅喜欢年小的外甥。在将吃饭时, 姐姐要把小孩们轰出去;弟弟们很不高兴,要外甥们也一起吃饭。封莲说:“孩子多,一个吃一块,你们就没有了。”弟弟们说:“我们少吃一块,也给外甥们吃嘛!” 母亲封莲还是轰走了小孩们。
八十年代做一个夜里,一颗流星像条火龙飞过吊楼。人们看到后惊喜地说:“你们来看呀,火龙飞进了封莲的吊楼,他家要大富大贵了。”封莲笑起来说:“那是改革的春风,我们吊楼要出人才了”。从此,子女们带着母亲的高尚人格走向社会。最小的儿子带着老婆爬上了南下的火车,他带领兄长们,继承外公的衣钵,在广东顺德市创办铸造厂。
儿女们都长大成人了,他们把年老的母亲接到大城市里去享受天年。母亲是多么的高兴,她对儿子说:“俗语讲树大分杈,兄弟大了分伙。你们五兄弟要联合起来办厂。你们都走出了吊楼,我却舍不得我们美丽的家乡。”
儿子们说:“我们虽然在外地落了户,但是我们是吊楼生长的,喝家乡水长大的,我们走千里万里,都要为家乡和祖宗争光。”
母亲深情地看着儿子们说:“对,不能忘本,不要忘记我们可爱的吊楼。记住,家乡要办什么建设,你们要积极支援。乡亲们有什么困难,你们要救助。要把我们的美丽家乡打扮得更加漂亮。”
儿女们很听母亲的话,他们在广东掏回一桶金,在家乡办起了兄合铸造厂。
坦平工业园刚建立,母亲告诉儿子说,她出生铸造世家,知铸造对环境的污染,要儿子们从车头桥搬到坦圹去。大儿子马上带领四弟和五弟,在坦圹创建“江南铸都”的第一大铸造企业`众合铸造厂΄。不久,二儿子和三儿子也相继在坦圹,办起了无公害的绿色铸造厂。厂里绿树成荫,母亲说:“这里也会和家乡的一样,能眺望青翠山林、闻到田园香味、听到鸟叫虫鸣。”
儿子们个个变成大老板,母亲仍然是`衣冠简朴古风存´的和蔼可亲的老人。城里变了,街道热闹闹了,子女们在城市里有了新房,专门和母亲安排了一间宽敞舒适的卧室。可是老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旧房改造成为新房,水泥公路修到家门口,村头巷尾种起了花木,有活动中心也有休闲健身园区。变成“道路有人扫,垃圾有人倒,人人讲卫生,居家环境好。”家乡也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母亲更舍不得离开美好的家乡,她回到了老家居住,和家里的老姐妹们一起吃茶聊天,唱着嘉禾民歌,欣赏田园风光。这一代年老的母亲们,她们留恋着家乡吊楼,向往着未来美好的日子。
嘉禾吊楼是我们湘南的特色,它是母亲抚育儿子的摇篮。她的儿女们,一定会把它打扮得更美好,成为和谐优美的绿色家园。
来源:嘉禾网
作者:雷晋副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