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暮春,春雨连绵,老天铆足了干劲要将整个原野浇透,茫茫的和风细雨中,万物是那样的富有生气,透出一股新绿,那绿色仿佛要蹦出来,在这温润的细雨中摇曳着,疯长着。晚上我带队值班,留宿镇政府大院,夜色袭来,空气清新,囿于办公室的天地,偷得空闲,翻起了那本老的泛黄的《经典怀旧散文选》。
搏取我视觉的是朱自清的《冬天》,这位先生嶙峋的身影,逡巡在清华园里,破旧的长马褂捂不住那火热的才气,留给后生多少脍灸人口的文章。先生硬撑着虚弱的病躯与暴政和外敌抗争,那瘦小残弱身躯何等铁骨铮然,宁可挨饿却决不吃美国所谓“救济粮”,沉淀在先生身上那“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千年的文化因子展现得淋漓尽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冬天》的字行里,自清先生描述着亲密家人生活点点滴,所有的豪情和才情化成了无言的柔情,跃然纸上。“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得她那微笑的影子”,这种浓厚的伉俪之情让人读得凝噎。令人恍若回到千年前,感受到东坡在《江城子》中所述的“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的思念之苦。
古来述人状物,“背影”之为题材,深刻醒人者,窃以为无如自清先生之右。然而我在一次次细细地品读后,蓦然感受这背影是如何沉重,是“蹒跚”的,是“努力”的背影。幼时的我,读不出背影中的父爱,而如今为人母,为人妻,方才感到那蹒中山,努力的背影后面如山的父爱。小时候我是那样的调皮,个子比同龄人都矮,贪玩不好学,每每很迟了还赖在家中不愿去学校,是父亲用辆笨旧的载重自行车托着我去学校。到了教室,我不是急着进去,而是冲着父亲骑着自行车远去的身影大喊:“爸爸,今天下午早点来接我回家。”父亲头也不回地应着:“好咧,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那些年,父亲还年轻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为了家计,骑着那辆二八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到处留下了忙碌的背影。
饱蘸感情描述父亲背影还有近代文豪丁宁老师,乃是当代才女,笔下千秋,不让须眉。丁宁老师在年逾古稀时写下《愧疚》一文里有这样一段深情的描述:“那背景,那钱褡子,一直变得很小,很小,然后看不见了,我才扭转头哭着回家。爹这个背影,长久不变,……当我懂得一点人生以后,我常想,有谁能够把我爹的背影写出来啊!”我想,写出那沉重的背影,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是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不仅是一支笔。
多年的学生生活,早已习惯看那老师们挥笔书画的背影,听着粉笔灰“簌簌”地往地上掉,多少老师就这样的“簌簌”声中,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老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我们却在这“簌簌”的粉笔灰飘落声中茁壮成长。工作以后,我常常想念起恩师们的背影,那是奉献的背影。而我们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忙,忙的只将那背影埋在心底,却几何时来看望我们的恩师,再去回报那佝偻的背影呢。
参加工作以后,多年的基层岗位历炼,让我目睹了形形色色父老乡亲们的劳作的背影。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背影,这些辛勤忙碌汗流浃背的工作背影撑起了真正的天地。党和人民是“鱼”和“水”的关系。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司马青衫,太上之忘情,之品高,我不擅比。但是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乡镇党委书记,虽然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中是最基层政府领导,但是在实际中又是关系到三万群众的切身利益“父母官”,为此我认真谨慎地用好手中每一寸权利,为一方群众谋福利。
多年的基层领导也让我见识到了广大基层干部那雷厉风行,风风火火的背影。他们工作在基层,奉献在基层,无怨无悔,是共和国的脊梁。而如今,吾家爱女即将步入初中,人生的花季雨季,每每看到孩子背上书包欢快迈向学校的那刻,深刻地感叹,这是希望的背影啊!
来源:嘉禾网
作者:钟辉娟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