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时节,跟随父亲母亲回到乡下给已故数年的奶奶扫墓。趁着还有时间的空档,我带着母亲亲自酿的“倒缸酒”,来到了后龙山二愣子叔叔长眠的地方。二愣子叔叔生前很爱喝酒,尤其是喜欢喝家乡特有的“倒缸酒”,每次喝到兴头上,都会哼上几句不知名的小曲。
从二愣子叔叔的坟冢向下张望,村里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一举一动都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而这,正是二愣子叔叔生前的愿望。二愣子叔叔生前时常念叨:我们村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如果哪天我死了,我一定要埋葬在一个看得见村里的地方,每天守护着这个美丽的村庄。
据爷爷讲述,二愣子叔叔其实真名叫做曾二苟,小名二苟子,是村里的一名孤儿,在他6岁那年,他的父母先后因病去世,年幼的二愣子叔叔硬是靠着村民们一点一滴的救助,坚强的活了下来。村民们之所以叫他二愣子,并不是因为他傻里傻气、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维独特,往往悖于常理,让人捉摸不透。
16岁那年,二愣子叔叔已经长成了一个壮实俊秀的青年小伙,而也是在那一年,8年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虽然二愣子叔叔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他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却是耳濡目染。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二愣子叔叔留下一封信件,积极响应革命队伍上了抗战最前线。
再次返回村里,二愣子叔叔已经36岁,20年不见,二愣子叔叔脸上明显已经写满沧桑,右腿也落下残疾,走路一瘸一拐。一名一同参加革命的嘉禾同乡介绍,每一次战斗,二愣子叔叔都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在一次与日本兵的近距离拼杀中,二愣子叔叔的右腿被敌人的刺刀刺伤,由于战场条件有限,伤口没有得到有效医治,才导致了残疾。那一仗,二愣子叔叔一人打死四个鬼子。
据那名同乡介绍,在部队,二愣子叔叔是个连长级别。抗日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曾经给二愣子叔叔在城里安排了工作,工作很轻松,待遇也不错,但被他给拒绝了。二愣子叔叔拒绝的理由很简单:“我一个地地道道出生的农家人,过不惯城里人的生活”。
退伍回到村里后,二愣子叔叔是有工资的,而且工资还不低。虽然二愣子叔叔身患残疾,但是他面容依然俊秀,而且为人老实大方,村里的不少姑娘都很仰慕他,也有不少附近村里的媒婆给他做媒,但他都没有接受。二愣子叔叔总是傻呵呵地说:“我这样一个残废,别人姑娘嫁给我,那不是太委屈了么?”。
就这样,二愣子叔叔终身未娶。虽然是孤身一人,组织上还给发工资,但是二愣子叔叔却依然每天拖着残疾的右腿早出晚归下地干活,跟随生产队挣公分。而他的工资,则是用于支持村里的建设和救助像他年幼时一样的孤儿、贫困儿童和贫困家庭。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养活自己已经不易,而二愣子叔叔却乐在其中。
如果不是2000年的那场山火,也许,二愣子叔叔还活着,那一年,二愣子叔叔74岁。那是夏天里的一天,天干物燥,突然,村里的后龙山上毫无预兆的着了火。村里立即组织青壮年上山扑火,火势在燃烧2个小时后被成功扑灭。由于扑救及时,山火没有造成很大损失。
扑火的队伍下山后,村支书对人数进行了清点。然而这次,村支书却奇怪的发现,一直喜欢凑热闹的二愣子叔叔一直没有露脸。村支书叫人去二愣子叔叔家里看看,然而二愣子叔叔的房门敞开,人却不见。大伙的心咯噔一跳,心里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黄昏时分,村民们在山那一边山火现场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二愣子叔叔。此时的他,已经被火烤得焦黑,身上的衣服已经完全烧没,手上紧紧的抓着灭火竹条拿也拿不掉,眼睛直勾勾的望着下方那个生他养他的美丽村庄。“不能让国家的财产遭受损失,不能让美丽的村庄毁于大火”。这是二愣子叔叔最后说的一句话。
就这样,二愣子叔叔走了,走的静悄悄。出殡那天,村里的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都来给二愣子叔叔送行。按照二愣子叔叔的临终嘱托,村民们把他安葬在了村里的后龙山上。因为从这里远望,村里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一举一动都可以看见。而这也正是二愣子叔叔生前的最大遗愿,他想这样,静静地日夜守护这个曾经生他养他的美丽村庄。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曾经誓死保卫国家和平安宁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嘉禾籍退伍老兵和正在服役的嘉禾籍现役军人。
来源:嘉禾网
作者:曾林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