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振亮)
盛夏时节,我怀揣着多年来的梦幻,走进了是似而非的湘西永顺王村——芙蓉镇。
站在芙蓉镇入口处的牌楼前,望着谢晋导演题写的几个烫金大字——“芙蓉镇”,我久久不愿挪步。我的思绪顿时似一匹脱缰的野马,穿越崇山峻岭,回到了老家,仿佛听到了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嘉禾伴嫁歌;仿佛看到了当年刘晓庆在塘村学做米豆腐时的快乐情景;仿佛……
穿行在芙蓉镇上的石板街道,我每走一步,心里都似有许多许多的话,想说要说。然而,心,却如灌铅。年轻漂亮的导游小姐告诉我们:芙蓉镇誉称是“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小镇”,是他们土司族人繁徙的一个重要山寨,有“楚蜀通津”之传说。二十五年前,这里都还是一个很普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商务水运码头,只因为当年电影《芙蓉镇》在这里拍摄而成名。
在谈到芙蓉镇为什么会如此出名时,我询问了整个的芙蓉镇人,他们的回答就像被当今的“传销组织”洗了脑一样,异口同声:“感谢谢晋导演,感谢刘晓庆。”却从来没有人会提起喝舂陵水长大,在郴州这块沃土上完成著名作品——《芙蓉镇》的著名作家古华先生。
寻寻觅觅,我似在芙蓉镇上丢失了什么,心中一片恍惚。
在与芙蓉镇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的交谈中得知,芙蓉镇原本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水岸码头,只是这些年来,湘西自治州领导对打造芙蓉镇景区情有独钟,已经连续五年每年都拿出三千万元的资金对镇区的各个旅游景点进行包装和提升,每年都策划邀请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和业内有话语权的专家学者到景区做客,共谋芙蓉镇的发展大计……才使得芙蓉镇如日中天,名声鹊起,每天来的游客成千上万。
走在湘西那片起起伏伏的崇山峻岭间,那里的人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湘西为什么能走出大山,走上世界,靠的就是沈从文的文,黄永玉的画,宋祖英的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训,为什么在著名作家古华的家乡就失去灵验了呢?我,一片惘然。作为郴州人、作为嘉禾人,我对《芙蓉镇》溜到永顺王村并不感到惊讶和嫉妒,相反,我真是佩服湘西的芙蓉镇人对那片热土的挚爱之心。
一代名将萧克将军曾经说得好:“爱国就要爱家乡。”嘉禾作为红色革命老区,有着沉甸甸的文化,有着两千多年的古城历史,不仅培育了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而且还让数以万计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匆忙的脚步。世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传道士曾在南岭林场洞居时面对美丽的风景感慨道:“半空豁然雷雨收,洗出一片潇湘秋。长虹倒挂碧空外,白云走上青山头。谁家绿树下啼鸟,何处夕阳斜高楼。道人醉卧岩石下,不管人间万古愁。”;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在前来祭祀嘉禾天地会首领尹上英时也曾抒怀:“英雄代代起禾仓,十八英才化杜鹃。一曲渔鼓唱不尽,留与后人写新篇”等等。
嘉禾,虽然没有南京“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的文化厚度,但也有着“天下禾仓,江南歌乡”的文化底蕴。从两千多年前创造的禾仓文化、农耕文化到近现代的民歌文化、锻造铸造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等,人们都是在劳动中创作,在创作中传承,在传承中发扬壮大。这正如有人所说,嘉禾是块文艺的沃土,嘉禾的民俗文化,既是嘉禾的,也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即嘉禾民歌,民歌嘉禾
如何巧借人文做天梯,做大做强人文资源文章,就像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道“选择题”,对与错,全掌握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手中。做好了她既是一种推进社会发展的“核能源”,更是提升一个地方美誉度的“金色”名片、“金字”招牌。
记得有位知名人士曾经提出:文化资源是隐藏在城市的一座“富矿”, 它滋养着任何一座城市的气质。如何开发文化“富矿”,让无形的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有力抓手,是考验各地各级领导的一大全新课题。
芙蓉镇确实是溜走了,但芙蓉镇人“干就干精品,创就创一流,争就争第一”的拼搏精神永远是我们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来源:嘉禾网
作者:尹振亮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