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斗笠村 斗笠情

来源:嘉禾网 作者:李日辉 编辑:邓和明 2014-01-14 17:04:46
—分享—

  山田大塘头,家家织日头(斗笠);

  田心龙架窝,家家挖炭哥;

  大屋地水口溪,家家背鱼篓。

  这是过去在我家乡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其意:与我村相邻是田心、大屋地两个大村子,我村山田(原名鸾林)前面有口大水塘,过去在嘉禾范围,独有我村人会织斗笠,而且织斗笠的人越来越多;田心村(原名宝池)后龙山原来有煤挖,只要几米深就可以掏到煤,住在后村的很多人家,都挖过煤炭;大屋地村(原名翠峰)地势低洼,多条溪水流过他村前,他村里捉鱼的人较多。

  据说我村人织斗笠的历史将近有300年了,但真正的编织高峰还是在“文革”期间。在我家,其实好几代人都没织过斗笠,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把我带进了这个行业。我15岁在家务农时,看见村子里织斗笠的人越来越多,当时一顶斗笠可以卖6角左右,一般熟练的人一天可织2顶以上。当时生产队出工的报酬,年终结算时每个“工”(男全劳力出集体工一天为一个“工”,妇女和老少者按半个或半个以下记工)顶多也是3角多,有些生产队还未超过2角钱,固然我也随大流,开始学织斗笠,而且很快达到熟练程度。

  当年我织过三种斗笠,一是普通16皮篾的斗笠;二是加大的18皮篾的斗笠;三是供夏天遮太阳用的平顶小斗笠。斗笠看似简单,也要经过好几道加工流程,竹子买回后先按各部位尺寸下料,然后破竹、破篾、刮皮,再编织,一顶普通斗笠(双面)需要132皮篾才能编成;最后布好粽竹叶,再进行压顶、锁边、扎顶等工序。由于织斗笠的人多了,附近山林的竹子供不应求,当年为了找南竹,我跟着大人们走遍了肖家、行廊的很多山头,还到南岭山的三百屯去挑过南竹,后来很多的南竹还是来自东岸河滩边(钟水河上游蓝山、江永一代放排漂下的南竹)。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唐代柳宗元在《江雪》和张志和在《鱼歌子》分别描写斗笠、蓑衣的诗句。可见自古以来,斗笠和蓑衣是农家出行、干活必备的用具。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期),一户农家可能难有一件体面的衣裳,但不能没有几顶舒适的斗笠(每人一顶),所以当时斗笠市场需求量大,我村编织斗笠的人也自然越来越多。当然刚开始时,公社干部怕我村织斗笠而影响集体生产,以“割资本主义尾巴”为由,实行高压限制,家乡人只好采取“大人不织小孩织;白天不织晚上织;楼下不织楼上织。”的对策,最后还是无法控制山田村“全民皆兵”编织斗笠的“浪潮”。全村的男全劳力除了应付农活外,家家户户(除“五保”户)都是男女老少齐上阵;整个村子村头巷尾、房前屋后、里里外外到处可见编织斗笠的人,真不愧为湘南“斗笠之乡”了。

  编织斗笠虽然不算什么技术活,但当时在别的村子还极少有人织,偶尔有,也是属我村出嫁女之从业。无论在何地、何村编织的斗笠,人们还是习惯于称“山田斗笠”,“山田斗笠”已成为当时嘉禾人惯用的一个俗语了。

  每逢赶闹子,我村子的人,成群结队挑着斗笠往圩场上走。那时我只到行廊圩和普满圩卖过两次斗笠,之后都是交给我父亲跳去卖。为了想卖个好价钱,许多人还挑着斗笠步行到较远的陶岭、飞仙、六合、浩塘、方元等圩场去卖。凡是市场上没卖完的斗笠还可再卖给供销社,当年供销社大约4角5分左右收购斗笠,收购之后运往外地去销。由此可见,我村的斗笠不仅销售本县,而且已销往外县的很多地方,也就是说家乡的“山田斗笠”,曾经为农耕时代的民众(尤其人民公社大办农业时期的集体生产)有过巨大的贡献。80年代初,家乡的“山田斗笠”还曾经在《湖南日报》头版做过专题报道。

  自80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再没有大批人集体出工了,农民出工自由、自主,不须大雨天戴上斗笠蓑衣到田间地头干活。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变,现在社会上使用斗笠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村编织斗笠的人也随之减少(据查现在只剩几户留守老人还在织),恐怕过些年代也会慢慢消失,到若干年之后,我村的后人也许不知道山田曾是“斗笠之乡”的历史了。

  ——斗笠这种古老的档雨遮阳的器具,现在似乎是过时了,但在山村仍然随处可见,尤其是在一些旅游胜地,斗笠将作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来出售。为了想考究家乡斗笠之历史,挖掘这项极其普通的民间工艺,几天前,我特邀请嘉禾县文联主席尹振亮同志到我的家乡考察,走访了好几家斗笠编织户。据留守老人介绍:“早在清末时期,我村的李运发在郴州开过斗笠店;民国初又有李学仲、李太成、李孝成等人在郴州裕后街开店织过斗笠;1955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县里有位姓尹的干部下到我村指导,成立过‘山田竹技生产合作社(后来并社迁至石桥)’;……‘文革’前后,我村曾有几批年轻人,分别到郴县和桂阳多处的供销社加工过斗笠。……现在虽然使用斗笠的人少了,但仍还有外地 人来我村收购斗笠(每顶16元)”。尹主席考察之后说:“山田斗笠历史悠久,值得追溯与传承,希望能打造出一个乡土斗笠文化。”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走出家乡40多年了,但少年时期曾经在家乡编织斗笠的那段经历,无法在我的记忆中抹去。让我重新返回几十年前,倾情地朗诵中国作家协会王宜振先生那首《斗笠》的诗歌,再一次深深感受故乡之情和父母之恩吧!

  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

  你便把故乡戴在头顶。

  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

  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不斜的身影。

  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

  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

  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来自故乡的声音,

  静静的夜晚,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

  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

  让这片故乡的热土靠近你的心胸。

  走到哪里,你都能采到来自故乡的温暖,

  即使寒流侵袭的冬夜,你也会感到春意融融。

  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

  让这朵故乡的花儿伴你在闹市穿行。

  走到哪里,你都能闻到故乡的芬芳,

  让这泥土的芳香拍打城里的每扇窗棂。

  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

  你便把一轮月亮戴在头顶。

  孩子,它可是娘心尖的一点亮呀,

  让它亮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息的灯。

来源:嘉禾网

作者:李日辉

编辑:邓和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