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乡下人的文化烙印

来源:嘉禾网 作者:尹振亮 编辑:邓和明 2014-03-10 10:01:00
—分享—

  某日,老表把久居乡下的父母都接到了城里,并准备了一大桌子的菜肴想好好的孝敬一下父母。吃完饭后,老表深感歉意地说:“爸妈,这些年来,我为了自己在城里能够立足,很少回家照顾您们,这下子,我房子宽了,有的是床铺,你们就到我这多住一段时间。”

  听着老表的述说,同桌的人都感到很欣慰。可舅妈却不无感慨地说:“孩子,你在外面闯荡是辛苦,你们的生活搞好了,我和你爸都高兴,只是我想呀,这房子宽了,还不如心宽好。我们到你这儿住,出门‘哐啷’一把锁,进门‘哐啷’一把锁,楼上楼下不相识,我们住得心不宽。我觉得还是住在乡下好,晚上睡觉都打开门,谁也不用防备谁……”

  听了舅妈的一席话,我随即想起了陈红早几年前唱的《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确实,随着国家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批的乡下人都“背井离乡”,融入于城镇之中,并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城市里寻找到了“一席之地”,只让那些七老八十的父辈们在家坚守着一片片贫瘠的土地。殊不知,老人们一年到头“望眼欲穿”,想着自己的孩子们能“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可每次,他们都把思念寄托给了天上的星星,都成了一种极其遥远的奢望。他们把古语——“儿行千里母担忧”那种心酸埋藏在自己的胡茬里;揉搓进自己的眼泪中。

  每次行走在乡村那片熟悉的热土上,我始终都觉得,不管是在村前村后,每走一步,都能拾捡起一串串包含“礼义忠孝,勤俭慈善,仁爱容忍”等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烙印。

  前不久,我回到久别的故土,家乡的变化令人震惊,宽敞的水泥马路、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等等,与城里人比起来也差不了多少。但是,不变的,永远是家乡人的文化情结。

  住在村中间的满叔,他算个有福之人,三儿两女,有经商的,有做官的,可谓“子孙满堂”,洪福齐天。而他,仍愿住在那间老祖宗传下来的破败的老堂屋里。那天,见我进得房来,他马上搬出一条长木凳来,瞧着木凳上有点灰尘,满叔还是旧习惯,顺手用衣袖子在木凳上揩了起来。等我坐好后,再从房屋里挖出一碗花生和一碗红瓜子。

  看着满叔家瓜子上的霉霉点点,我心有余悸。

  见我迟迟没有伸手去拿东西吃,满叔又顺手把盘子端到我眼前,非要我抓一把吃了。我不肯,他就发起脾气来说“是不是嫌我家的东西太邋遢啦。”无奈,我顺手捏了几粒。随后,满叔告诉我说:“今年春节,他家所有的儿孙都回家了,他心里十二分的高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好。”

  “现在是钱多不如心好,礼重不如情深啊。”满叔话音未落,隔壁家的旺仔大哥也抢话走了进来。“此话怎讲?”听着旺仔大哥的话语,我憨笑着问了一句。“你还不晓得吗,现在的年轻人都到外面去了,虽然你们都赚到了钱,给父母也有饱钱用了,可是,钱再多,礼再重,就能满足得了我们老人家的心愿吗。”听完,我想起了去年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把看望父母不能超过多少时间进行立法,想必这就是其中的缘由了。

  走出满叔家大门,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老乡拉着我的手说:“老同学,来来来,我有件事想请教你。过年前,村子里修排水沟,明明可以拉直通过去的,那些管事的头头们,就是‘死脑筋’,非要从村口绕过大弯,既多花钱,又不利于排水,你说这是不是有毛病吧。”我听后,摁着那位老同学的肩膀说:“这就是你不懂啦,这是一种风俗文化,你看那个村子的排洪渠是直沽隆冬排出去的?按照古人的说法,一个村子的水路和公路都不能直排,必须拐个弯,目的是为了收财收风水,这样,子孙后代才会荣昌。”我的一席话,让那位老同学听得连连点头。

  晚上,在小弟家就餐。到了灶火照墙壁的时候了,年纪不大辈分高的满叔还没来,一桌子人只好左等右盼着。满叔来了,大家都像迎接大首长一样的站了起来给满叔让座。等满叔坐到上席位置后,他又似有心事,埋着头一直未动筷子,大家也只能毕恭毕敬地坐在一旁眼睛盯着他。等他抬起头回过神来,才发觉自己给大家带来的尴尬。便忙招呼大家赶快动筷子吃饭。

  吃饭时,小弟叫侄儿给满叔装饭,侄儿把一只手伸过去接碗。小弟见状,顺手拿起筷子狠狠地敲了上去,并且训斥道:“你怎么跟教猪一样的教不变?叫你给老人家装饭要一双手啦。”在众乡亲的劝解下,小弟才熄怒。没等大家把一轮酒扯完(带头喝完),满叔又手拿碗筷站起身来跟大家说:“各位叔侄,我吃好了,大家慢慢吃。”事后,妻子问我:“为什么老辈人吃完饭后都要手拿碗筷站起身来跟大家说:‘慢慢吃’啦。”于是,我便笑眯眯地告诉她:这跟装饭要用双手捧着饭碗;个人平常吃饭时双脚不能站在大门门槛上;吃饭前,筷子不能斜插在饭碗上一样,都是乡下人的一种礼议文化。妻子听后,释然如故。

  乡下人的礼节并非繁缛,它就如今年春节前后,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关于“家风”的话题一样,你学唱京剧是一种文化;你学拉二胡是一种文化;你把一粒花生米掰成两半吃是一种文化;你将白酒大碗大碗地劝给客人喝也是一种文化。只是它不同于现代教育中的知识积累,它是一个家庭、一个村,甚至是一个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人文底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我们的举手投足都展示着一种形象,一种风采,一种文明。我们不应该被西方那些所谓的情人节、圣诞节所蒙蔽了双眼。

  行走在一条条渐行渐远的乡村石板路上,我们拾缀起的不仅仅是遗留在父辈们身上的那些文化音符,更是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涵和支柱。

来源:嘉禾网

作者:尹振亮

编辑:邓和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