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绽放着意红

来源:嘉禾网 作者:雷珩 编辑:邓和明 2014-06-05 10:42:11
—分享—

副标题:――《芙蓉镇》读后感

  (雷 珩)

  芙蓉是湘南地区常见的一种植物,花型繁复,花色艳丽,生命力极强,即便是生长在瘠薄的土地上,也能开出满树的锦绣。就像湘南人的性格般坚韧而热烈,这一点也被小说《芙蓉镇》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古华的笔下,“芙蓉镇”这个湘南小镇和它的主人公们虽然经历了种种磨难和痛苦,但最终还是重获了幸福。如今我在小说的原型地--塘村镇阅读这本书,在感受着作者的泪水欢欣与爱憎情怀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小说“芙蓉镇”和现实塘村镇的双重探索。

  “芙蓉镇”是塘村的缩影,而塘村是个更为丰富而鲜活的“芙蓉镇”。

  小说中“芙蓉镇”是个“三省十八县客商云集的万人集市”,一到逢墟的日子,“满墟满街人成河,嗡嗡嘤嘤,万头攒动”,而现实中的塘村镇更像是一个传奇。

  据史料记载,塘村镇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早在南宋时期就有附近的村庄在这里各自择地为市,摆摊进行货物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往客商越来越多,来此定居的人也越越来多,慢慢的形成了以市场为中心的村镇。据不完全统计,镇上的居民来自全国11个省,48个县,共101个姓氏。最盛时,逢墟日上市货物多达2600余种,其中耕牛上市量达千头以上,赶墟的人数一般有5、6万人,最多可达10万人,一天的成交额在50万元左右,最高可达百万元。文革期间塘村镇的发展虽然有过停滞,但改革开放后塘村人凭着骨子里对商业敏锐性和一股霸蛮的精神,使塘村的发展又重获生机,并且发展得更为迅速。当时从事服装批发加工的有80户,小饮食100余户,食品加工60多户,小商品60多户,交通运输业20余户,办厂及其它行业60余户。曾有人出差到上海,买回的衬衣竟是塘村镇生产加工制作的。所以人们常说:“塘村墟什么都有卖,什么都卖的完。”这是对塘村繁荣兴旺最精辟的评价。为此塘村收获了众多的美誉和关注。86年被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改革研究室定为联系点;同年谢晋导演带《芙蓉镇》男女主角等一行12人来体验生活,刘晓庆还特别向当地的居民学习了怎样做米豆腐;88年和98年时任省委书记毛致用曾两次来视察,对塘村的发展十分赞赏,并挥毫写下“湘南第一墟”;90年至93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文明集市”;99年时任省委书记杨正午来到塘村镇,感慨的说:“我们湖南多几个塘村就好了。”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当我上网搜索芙蓉镇时,却发现“芙蓉镇”这个名号早已被湘西的一个小镇堂而皇之的占用,而我们的传统美食米豆腐也已变成了别人所说的“特产”。只是所幸他们不知伴嫁歌为何物,要不然恐怕也要被抢去,变成了别人的“民歌”。好在花虽开在了别家,但根却还扎在自家。别人借走了名气,但多年来形成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却是借不走的。如今米豆腐的口味依然是塘村的最好,没有之一;伴嫁歌依然是塘村的姐妹们唇边哼唱的旋律;塘村的人们依然在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书写着自己的传奇!过往已矣,而今如何唤醒和固化大家文化身份的荣誉感和认同感?如何挖掘这座人文富矿让它助推经济发展?如何将文化品牌与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建设相融合?这都是我们作为新时期的“芙蓉镇”人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塘村人胼手胝足,用自己的韧劲、智慧和勇气在山岭间,开创了这一方热土,愿她如芙蓉花般越开越盛,越开越红,绽放在巍巍南岭间,成为最美丽的风景。

来源:嘉禾网

作者:雷珩

编辑:邓和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