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会说普通话更要善讲白话文

来源:嘉禾网 作者:尹振亮 编辑:邓和明 2014-07-21 15:55:41
时刻新闻
—分享—

   掰开手指数一数,眨眼间,在基层机关从事办公室工作都二十年多了。在青丝染成白发的七千多个日日夜夜,我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就是作为基层机关工作人员,既要会讲普通话更要善说白话文。

  众所周知,普通话是国标,我们每个人从娘肚子里钻出来,开声的第一句话,往往都是标准的普通话——“妈妈”二字。作为从事机关办公室工作的同志,普通话讲得好不好,既展示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也体现了一个单位的综合办事能力。试想,一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人,他的办事效率会好在哪里去?这正于去年中央电视台策划的“你幸福吗”大型专题访谈栏目里的一个画面:记者问一位老人:“老人家,您幸福吗?”老人家回答:“我姓胡,一家人都姓胡”……。这种“牛头不对马嘴”的回答,让人听后都会笑痛肚子。基层机关的工作人员,处在领导与群众之间,是党委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我们能否把普通话讲好,它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单位的办事效果。早些年,某招商部门办公室来了一位年轻人,在接待一位客商时说:“你系(是)我领导的金龟(尊贵)客人,你先挫(坐)下,我去帮您刁(到)杯茶来。”客商侧着耳朵听了半天,才把这位年轻人的话弄明白。事后,客人走了,没在回头。原因是办公人员的语言环境太差,怕今后不好开展工作。等单位领导醒悟过来时,这位尊贵的客商已在隔壁县“安家落户”了。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选择一些普通话说得好的人担任办公室工作,一定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个人和单位都获益匪浅。

  而作为基层机关的办公人员,除了练好普通话这门基本功外,更要善说白话文,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人群,素质高低不一,诉求有大有小。如何正视这些或表情愤怒,或出言不逊,或拐弯抹角的来访者?笔者觉得,办公室人员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能善说白话文,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去年9月的一天,我接待了一位五十岁上下,怒气冲冲来找我们部长的中年人,说是为什么不调派年轻的老师去他们村里任教。我听后,静下心来与中年人说:“大哥,你来找部长是对的,因为我们部长分管教育,他有这份责任要把你们村的教育搞好。但是,你的讲话方式和直接来找部长解决的程序就不对了。”来人听我这么一说,顿时心头的火气和嘴上的语气降低了八度。“为什么?那你说我该找谁去?”见来者情绪缓和,我接着给他解释:“以后你们到机关找人呀,就要像到医院看病找医生一样,不能什么事情都找院长,而是要找主治医生,他才能帮你把病治好。你今天讲的事情也是一样,你应该去找教育局的具体分管领导,你来找部长,最后落实的还是要找具体办事人员……”我的一席话,让来访者听得豁然开朗,不停地点头称是。

  一段简洁明了的白话文,往往会胜过你平常讲破嘴。今年3月底,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蹒跚着来到我的办公室,一进门,就丢给我一沓厚厚的书稿,并直言不讳地跟我说:“听说你是县里负责出书的,我用五年的时间写了本新的《世人醒世格言》,你给我出版出来。”我听后,一边给老人请座、倒茶,一边翻阅老人的手写稿。一刻钟过后,我平和地给老人说:“彭老师,您的字和文章都写得很好,只是我想告诉你,至于这书能不能出版,我这里没有决定权,我只能像给年轻人做媒婆一样,只负责帮你牵线搭桥,但婚姻能不能成功,或者说,最后能不能生小孩,这就谁也不敢打‘包票’了……。老人家,您说是不是这样?”来者听后恍然大悟。

  在办公室工作中,遇上像这样的事情,可说是家常便饭。我们作为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的人员,如何才能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实干型”的复合型人才,就要多留几个心眼,自发学习一些群众民谣民谚民俗方面的词汇和语法,多掌握一些民间喜闻乐见的故事,要善于用老百姓最常用、最实用的一些人和事去化解那些群众心头一时“解不开,理还乱”的心结与情绪,这样才能让来访者带着怨气来,带着喜乐回,才能把大事化小,把小事化了,收到很好的效果。 (作者 尹振亮)

来源:嘉禾网

作者:尹振亮

编辑:邓和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