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很小的时候,就常听父亲说起汝城,讲他们几位年轻人曾在汝城修水利,建电站时的“新鲜事”儿。参加工作后,虽与汝城的兄弟接触较多,终因山高路远,平常工作上的琐事缠身,总是难以如愿。
对于汝城,我就像一个梦,一直萦绕在心头。
记得每次从长沙回郴州的路上,一看到“‘华南第一泉’——汝城温泉”的巨幅广告,身上就会涌起一股比温泉还热的热流。
在一个夏日和煦的日子,我带着几位新闻宣传工作者乘车穿越厦蓉高速开始了圆梦之旅,并初识了汝城这位“山里闺秀”的神秘面容。
汝城,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的罗霄山脉,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称。那里有农耕文明、理学文化、千年火龙、红色故事、瑶畲民俗等独特的民俗风情。自古就有“千里烟雨”、“南岭植物王国”、“四面青山列翠屏,草木花香处处春”等美誉,常常撩人心扉。
走进汝城,我们就像走进了母亲温馨而又恬静的怀抱。连绵起伏的山脉,青翠如黛的山林,如诗浪漫,如酒醉人。
这天下午,趁着夕阳带着倦意将要藏进山岚的时分,友人带着我们盘旋着走进了位于湘南温泉之乡的热水镇。车窗外,美景接片式涌来,塞满了我的眼睛:畲族古寨、万亩竹海、参天古树、石埂梯田、冰川峡谷、原始森林、楠竹依依,山花烂漫,空气清新。一路上,我们都成了风景照中的风景。
或许是因为我们初来乍到,汝城的友人把我们带到了热水镇一个村口的乡村土菜馆。开饭了,餐桌上,摆放着集龙香螺、大坪板鸭、手工豆腐、风味小肠、农家腊肉、米糍辣椒、山蕨野菜、前山米线等,每道菜肴尽管烹饪工艺不很上乘,但吃起来都是原汁原味,带着泥土的芬芳。
品尝中,友人告诉我们:汝城县地处亚热气候带,平均海拔都在600米以上,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温光、丰富的水汽,孕育着了这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千百年来,汝城人民在此辛勤耕耘,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是湖南省七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创造和烹饪出了一道道鲜香荟萃的美食佳肴,它既有当今时代的活色生香,也有集聚了精华厚重的历史印记。
吃了晚饭,有同事提议:“来到汝城,不去泡泡温泉,等于白来。”于是,我们乘兴来到了热水温泉。
据悉,汝城的温泉水温高、水质好、流量大、面积广,四周青山如画、绿竹成荫、鸟语花香,被誉为“华南第一泉”,是人们卸下内心沉重、回归原始宁静的不二之选。在一个多小时的浸泡之中,我们感受到了汝城温泉的氤氲,更感受到了汝城人民比温泉更温热的好客之情。
走进汝城,最让我记挂的是要去拜谒理学鼻祖周敦颐创办的汝城濂溪书院。这天一大早,同事们都还沉睡在酣梦之中时,我便早早起床,沐浴着汝城山城的清新与惬意,独自来到了濂溪书院。
站在并不宽敞的书院广场上,仰望着倚挂在山边的古色古香的濂溪书院,我顿时涌起了敬仰之情。瞬间记起了理学大师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里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千古哲言。
濂溪书院位于汝城县城西郊桂枝岭麓,清嘉庆九年(1804)为纪念县令宋理学家周敦颐而建。书院为仿宋四合院式建筑,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050平方米,有大小房屋30多间,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整个书院前临秀溪,后倚青山。清代著名作家郭远,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等名人曾求学于此。文化厚重而精深。
走进濂溪书院的大门,四周两层楼高的四合院显得格外的肃穆与庄重。耸立在石蹾上的理学大师周敦颐的雕像,目视前方,炯炯有神,既展示了大师的铮铮铁骨和傲然正气,又让人感受到了祖师爷的博大胸怀与情操。
静立其中,我的心,瞬间便远离了浮世的喧嚣,人世的烦恼。
初识汝城,我虽未能与更多的灵泉、秀山、幽谷、飞瀑、翠竹、绿草相拥,与浓缩民族传统精华,别具一格的古街、古桥、古塔、古祠堂、古民居相识,但我觉得,汝城就像一位位披着飘逸秀发,柔情似水的山里少女,轻纱曼舞,袅娜多姿。她就像嘉禾人做的倒缸酒,醉脚不醉头,迷人魂魄。
来源:嘉禾网
作者:尹振亮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