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湘里巴人
借着风雨亭老师嘉禾福地之行的热度,也借散版这个文艺味十足的版块,我也来凑热闹隆重推介一下文艺范很足的一个特色县域,嘉禾县。
嘉禾县很小,这个小的概念如何呢,就是以县城为中心,从县城出发,驱车往南或西5至10公里不到就到了县界,如果借用小说常用语说法:一袋烟功夫,或者更通俗说法就是一泡尿功夫(很不文艺范的说法)就跨越县界了。因此嘉禾县独享了一个“最”字——湖南省县域面积最小的一个县。嘉禾县域面积不足700平方公里,用工科类思维理解就是用一个长方形进行拟合的话,此矩形在图上就是长30公里,宽20公里多一点的一小旮旯地。对于常住一些大县域面积的朋友来说,从乡镇驱车到县城办个事,来回百把公里,去个县城还得住一宿是常事的经历,而对于嘉禾人来说,一天几个回合的来回,进县城如同逛祠堂般的稀松平常事,这可是嘉禾人享受小面积地域的优势之一。
嘉禾的小,可以从我同学录中说起,嘉禾地域虽小,但人口众多,有近40万人口,人口密度肯定也是排在湖南省的前列。不得不说,嘉禾的教育资源还是非常匮乏的,为何得出匮乏的结论,因为全县的高中学校也就是屈指可数的两三所。虽然当前的初升高的比例提高了,但学校资源还是那几所,只是每所高中在校人数增多了。基本上从嘉禾考出来的学生都是出自嘉禾一中,这数字序号好,留给人的念想空间很大,不知情者,觉得1后面的阿拉伯数字排序的学校会很多,实则高中学校也就除了1就是2了,至于3到4序号的学校都是名不副实的初中或职业中专。跑题了,本来重点想说的是由于地方小,学校少,因此基本上读过高中的人数少,但恰恰这个人数少就可以把全县基本民情都知晓了。这个从何说起,且听我道来,因为全县的乡镇初升高最终升学目的地是县城的一中,基本上每个乡镇十几号人,而这十几号人又都是从各乡镇中几个较大的行政村中拔尖而出,这样小范围高密度的聚集,自然就可以参透全县概貌了。反正我在90年代初期的三年高中,我就把全县的大概面貌和风情了解了一个透,不是因为嘉禾小,像记者一样都轧过几遍,而是三年高中史,让我对嘉禾有了更多的了解。以至于我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对于嘉禾乡情的了解还是归于那时的功课。
嘉禾这个地方的族群比较有特点,有湘人又有北方人的双重交叉特色。官话是西南方言,土著方言却有十里八音,方言应该具有湘方言与南方客家话交揉的特点。从语言文化背景的特色铸就了不一样的族群和区域文化特点。故嘉禾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歌之乡,有了湘菜系列中最具特色之一的嘉禾菜,长期以来,有前工业化发展孕育了“工匠”摇篮基地的美称,现被称为江南铸造基地。嘉禾的酒文化也是久负盛名,特色的倒缸酒养育了一代代勤劳好客的人民。从感性到知性,从文学到艺术,嘉禾遍地是特色,嘉禾也是人才辈出的地方。从近现代的革命者、及文人学者的辈出让嘉禾福地熠熠生辉。古称禾仓堡,现为文艺范的芙蓉镇,这才是古华笔下真正的芙蓉镇。
希望散版才情丰富的写手们,可以让风雨亭老师组织去一次充满民情特色突出的嘉禾县走走,采采风,这里有你们喜欢的民歌,有江南铸造基地孕育的“工匠”们,有你们喜爱的特色湘菜系列嘉禾美食,有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嘉禾倒缸酒文化,还有流淌着文学味十足的真“芙蓉镇”。
来源:嘉禾网
作者:湘里巴人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