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红
5月17日至20日,我有幸随县委党校第42期科干班同学到江西井冈山,参加为期四天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在为期四天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先后到井岗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烈士陵园、茅坪八角楼毛泽东旧居、龙江书院朱毛红军会师旧址、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茨坪毛主席旧居、大井朱毛旧居、小井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龙潭红军洞等教学点参观,并进行现场教学。四天的时间,现场教学点多,教学内容丰富,学习收获不少,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井冈山之行,重温了革命故事
作为一名70后的党员干部,我对井冈山和朱毛红军的了解,最早是从小学语文课本开始的。记得读小学,我们就背诵过课文《八角楼上》、《井冈山会师》、《朱德的扁担》;到了初中,又读过散文《井冈翠竹》。从那时起,毛主席、朱德领导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斗争的故事,就深深地烙在了脑海中。也从那时起,井冈山就成为我心中的一块圣地,萌生了这样的想法:要是哪一天,能亲身到井冈山去走一走,看一看,该有多好呀!只是,那时候感觉井冈山距离太遥远,这个小小的梦想,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够实现。再后来,诵读毛主席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时,到井冈山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了。
没想到,我到井冈山的愿望在2016年5月17日这一天终于实现了。这天上午八点,我和县委党校第42期科干班的同学、老师一行39人,坐上大巴车,从县城出发,沿桂嘉公路到行廊,然后再转上京珠高速复线,向红色革命圣地——井冈山进发。
经过六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顺利到达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研究院。到达井冈山后的当天下午,我们举行了简短的开班仪式。当我们换上红军服装,戴上红军帽,大家起立,一起唱响国歌的时候,想起脚下这块土地长眠着四万多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我不禁热泪盈眶——是他们的英勇无畏,敢于牺牲,才换来了今天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
开班仪式上,主持老师那句“到井冈山看什么、学什么”的叩问,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开班仪式结束之后,我们来到位于茨坪镇红军南路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气势宏伟,入口处六根粗壮的柱子撑起上面宽大的顶蓬。博物馆的造型,呈U字状,中间149级台阶直达顶端主题雕塑,像是几座小山峰簇拥着一座大山峰,形似井冈山的标志——五指峰,搭配上红色的顶棚,从高处俯瞰,就像一面红旗,插上了五指峰,或是一朵红云,飘在井冈山上空,昭示着中国革命从这里发祥。这座由朱德总司令题写馆名的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2005年开始新馆建设,2007年10月竣工,并免费对外开放。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史类博物馆。步入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盏点燃的油灯造型,下面的台柱上刻着毛主席题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巨型LED显示屏旁边,是一组展现朱毛红军井冈山会师的缩微图。对面的墙上,是红底浮雕镌刻的毛主席1965年重回井冈山后,写下了的两首诗《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西江月•井冈山》。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我们仔细聆听解说员声情并茂的讲解,再加上馆内借助先进的声、光、电等投影设备,再现了很多当年革命斗争的场景,让我们对为期两年多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有了基本的了解,对“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解读。
在茅坪毛主席旧居,我们参观了当年毛主席居住的八角楼。在茅坪村镇,我们来到谢氏慎公祠,参观毛主席在这里主持召开的中共湘赣边区第一次党代会旧址。谢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屋楼房,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因此,当地群众称这栋楼为八角楼。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茅坪八角楼居住和办公,领导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八角楼二楼,是当年毛泽东和妻子贺子珍的住房。在靠近窗户的地方,摆放着一张桌子和椅子,桌上有毛泽东用过的毛笔、砚台和一盏煤油灯。当年,毛主席就在这里写下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的著作。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是当年小学语文课本《八角楼上》那句“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光就亮了”的这句话仍记忆犹新,课文写的就是这里的场景。今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也来到八角楼,参观毛泽东旧居,并在谢氏慎公祠革命后和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座谈。
《朱德的扁担》是小学时读过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听现场老师讲解才知,作者是湖南汝城的朱良才将军。5月18日,我们来到黄洋界。同行的教员告诉我们,当年,朱德军长下山挑粮,走的就是那条崎岖陡峭的羊肠小道。1917年8月,31岁的朱德在云南护国战争中,升任滇军第二军第十三旅少将旅长,后又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朱德当时的收入,换算成人民币,每个月有5万元的收入。他在云南买下了两栋房子。可是,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朱德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远赴德国留学。后到苏联学习军事并加入共产党,回国后参加南昌起义,来到井岗山,拿着每个月收入不到5毛钱的薪水。当年,朱德已经年届不惑,而且当了军长,但他仍然和官兵们一起下山挑粮。今天来到井岗山,在朱德总司令当年挑粮的地方,重新聆听这个故事,让人为之肃然起敬,备受教诲。
在井冈山,循着革命先辈足迹,我们重温他们的革命故事,确实让人大受教育,让人从思想上、灵魂上都经受了一次空前的洗礼。
二、井冈山之行,坚定了理想信念
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1928年5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成就了中国革命历史上有名的“井冈山会师”。可以说,当年,他们都是经历了革命失败之后,才来到井冈山的。
熟悉中国革命史的人都知道,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俄国革命的模式是“城市包围农村”。当时,中国的红色革命还处于初期,很多革命活动都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之下开展的。从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到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都是照搬苏联“城市包围农村”的模式,其结局都无不例外地失败了,被迫来到远离城市、地处湘赣边界的井岗山地区。
当时,井冈山地区的革命条件是相当艰苦的。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处的罗霄山脉中段。这里地势险要,崇山峻岭,易守难攻。正是有这个先天的自然条件,毛泽东、朱德、陈毅他们才在这里开辟了第一块中国红色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革命处于低潮,工农红军物资匮乏,连基本的供给都难以保证。井冈山属山区,气温低,到了冬季,天气特别寒冷,气温低到零下十几度,最低时,低到零下四十度。红军衣裳单薄,晚上,他们只能睡到稻草堆里取暖。由于敌人的封锁,井冈山上红军的粮食供应陷入困境。当时,红军队伍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只能吃红米饭和南瓜汤来充饥。不仅如此,敌人还经常组织精兵强将前来“会剿”。到红军第四军军医院旧址参观时,就听到解说员讲解:因为当时条件极其有限,很多受伤的战士缺医少药,身上的子弹无法取出,只能用草药煎点茶水(连盐水都很稀缺)消毒,以致有的重伤员伤口化脓长蛆。有些伤重的病号需要做截肢手术,因为没有做手术的医疗器械,医院最后找了一把锯木的锯子来做截肢手术。
革命条件如此艰苦,靠什么来坚持,靠什么来支撑?靠的就是坚定的信念,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所以,当很多人对革命持怀疑态度,对革命失去信心的时候,提出“井冈山的革命红旗还能打多久”的时候,毛泽东立即写出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宏伟著作,对这个根本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解答了人民心中的疑惑,指明了革命前进的方向。
正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红军战士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革命情怀,豪迈地唱出了“红米钣、南瓜汤,餐餐吃得精打光”的歌谣;正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所以才让很多革命战士放下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井冈山这块革命圣地,让革命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正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所以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才形成了“燎原之势”。井冈山之所以会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支革命队伍有着坚定的理念信念作支撑。
这次科干班到井冈山开展现场教学,我感触很深,觉得井冈山不仅是一座革命的山、英雄的山,更是一座全体中国人民的信仰之山。今天,我们已阔步前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朝着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样会遇到来自国际国内的诸多困难,这同样需要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念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之信。
三、井冈山之行,坚定了发展信心
这次井冈山之行,我们坐旅游大巴从行廊上京珠复线高速,沿着高速公路,一路横跨湘赣两省,直达井岗山景区。一同前往学习考察的学员,有的在十几年前到过井岗山。他们回忆说,原来到井冈山,早晨从嘉禾出发,又到晚上才能到达,路上要耗费十几年小时。可以说,高速公路直达井冈山,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
客车开到井泰高速公路井岗山景区出口,一面红旗造型的雕塑矗立在出口附近的广场上,特别耀眼。其实,从这里开始,我就被井冈山景区的红色所吸引。在随后不远的公路隧道上面,也有红色的毛体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宣传标语。在上井冈山的盘山公路上,随处可见红旗造型的标语牌和红军雕塑群像。在上山途中,很多农家乐都打着红色的招牌来吸引顾客:红米饭、竹筒饭、会师宾馆……特别是到了井冈山茨坪镇区以后,感觉整个镇区的人文景观都是以红色为底色:喜庆的红灯笼,飘扬的红旗,一字排开的火炬造型,红色字体的招牌……代表革命的红色元素在这里数不胜数。在镇区,随处可见慕名而来的全国各地游客,他们穿着红军服装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接受红色传统教育……虽然井冈山革命那段历史已经过去近90年,但是,红色因基在这里代代相传。
有句歌谣说:“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来到井冈山,除了这里的红色让人印象深刻以外,最让人流连忘返的,就是这里的绿色。穿行井冈山,到处可见参天的古树,深幽的翠竹。这里的空气感觉特别新鲜,这里的气候感觉特别宜人。
在井冈山学习考察期间,我们惊喜地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川流不息,他们都被这里的红色和绿色所陶醉。井冈山市的发展理念,也一直秉承着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发挥资源人文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由于旅游产业发达,带动了住宿、宾馆、餐饮、超市、旅游产品、土特产等多个行业的发展,让昔日的革命群众过上小康生活。1965年,毛泽东重回井冈山时,曾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诗中写道“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如今,51年过去了,当年毛主席革命过的地方,变得更加繁华,人民生活变得更加富足,这也让我们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更加充满信心。(作者系龙潭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候选人)
来源:嘉禾网
作者:何光红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