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德元
九老峰,系造山地质年代在南岳衡山之南、骑田岭之北的禾仓盆地中隆起的九座小山峰。宁远九嶷山中有舜陵,禾仓(嘉禾)九老峰,则是神农教耕在禾仓的落脚处。
九老峰是哪九老的落脚山头?不是雷公,不是喜鹊……是炎帝神农和他的八位臣工,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也就是原始社会九个部落长老。葵部落在山东,以善长使用飞镖、捕鱼、鸟为生,没参与耕田种水稻。炎帝神农兼丙部落长老居第三峰丙穴洞中(故洞中有皇帝楼、金鸡埘之传说),壬部落居第九峰,该峰有壬源水流出。
四库全书中《衡湘稽古》记载:“天降嘉种,神农拾之,遂教耕作于骑田岭之北,其地曰禾仓,后以置县……九州之人乃知谷食。”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炎帝神农教耕田种水稻的区域是骑田岭之北的今湘南大地(含郴、永、衡)。耒阳以耒为县名,耒山(汝城)创耒,道县玉蟾岩发现万年前的碳化稻种都是神农教耕在湘南的佐证。但发现野生稻种加以引种,教九族耕种的中心地带在禾仓盆地(即今嘉禾县全境)。
“天雨粟”,粟是种在土里的。水稻是种在水田里的。因为神农教耕田、种水稻的中心在禾仓盆地,所以禾仓堡一带以田为村名的有“含田”、“平田”、“石田”、“乌田”、“田心”、“山田”、“乔田”、“官田”、“大田岭”、“长田尾”、“田岗头”、“田里屋”、“小街田”等等。
在水稻种植、加工过程中,各部族发挥各自专长,团结协作,充分体现了“和合”精神。
一、“甲”, 天干第一位,是甲部族的专名。“甲”有“元、首”的含义,同时“甲”也指干戈兵器时代的头盔。甲部族英勇善战,善于制造头盔。在农耕中,带头为首开田、管田、下田、耕田、耙田。在田下力谓之“男”。
二、“乙”,源自上古先民猎捕禽兽的绳套,发音则与“一、二、三、四”的“一”有关。上古先民从狩猎实践中发现,对付大多数野生小动物,设置绳套、陷阱,要比追逐有效得多,即使弓箭已瞄上一只小动物,例如鸟、兔,可是由于体型过小,也很难击中。布置绳套反而更容易一些,同时可省出时间从事其他。“乙”部族设计、布置绳套、套住大量“鸟”、“兔”,不仅可供食用,而且为驯养家鸡、家兔作出了贡献。在农耕中,用绳套牵牛、牵羊亦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甲骨文中的“丙”字,取象于地穴的横剖面。“丙”的本义为地穴,借用为“丙”部族的冠名。这个部族的住地曾经有过引以为自豪的地穴建筑,他们对地穴的挖掘或使用,做出过某种革新。在农耕中,长于挖沟,为农用管水(灌水、排水),保证水稻各个时期不同的需水量。
四、“丁”甲骨文写作“口”或“▄”,其构形来自上古时代的“条石”和粗铜锭的象形白描。“丁部族”是一个长于开凿条石和冶炼粗铜的部族。在农耕中,砌石坝,制耒耜等农具,贡献突出。嘉禾钟水狗背山发掘的石斧,石石奔、石镰,系石器时代文物,冶炼窑遗存系青铜时代遗址。
五、甲骨文中的“戊”字,像一把长柄宽刃大斧,刃部朝左。“戊”字的本义就是斧头。“戊部族”擅长用斧头砍树、造木屋、制舟船、做厫仓,实在是农耕文明中的好工匠。
六、“己部族”是个长于编织,爱戴绳索的部族。他们使用藤条、树皮、禾草,编扎围栏,制作网套、捆扎木筏、系扎标枪、箭矢、大大促进了生产和生活的发展。
七、“庚”,源自上古先民加工谷物的簸箕。“庚部族”在稻谷加工中,应用簸箕,使谷糠和大米分离,功不可没。以后使用风车,更是一大改进。山田和田心村,竹编的簸箕、米筛、米箩、斗笠,可称上古传下来的工艺品。
八、“辛”,这是上古时代为押解俘虏而使用的一种刑具。史前时期,先民用陷阱捕捉野猪之类的野兽,当野兽落入陷阱后,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杈子叉在野兽的脖颈处,使其就范。然后在丫的顶端绑上一节木棍,形同“丫”。这样便可以十分方便地将野兽或拖或抬,捕捉回住地。“辛部族”,砍树叉,造草房,捕野猪,将小野猪驯养为“家猪”,确实辛苦。
九、“壬”的物象取源于“针”,乃是上古时代“骨针”的象形描写。“壬部族”擅长缝纫,缝织兽皮、稻草衣裙,编织蓑衣,解决了民众穿衣御寒避雨问题,是“衣食”父母功臣。
就这样,九个部族在神农氏的带领下,努力奋斗,解决了民众“食”为天,穿有衣的两大民生问题,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
神农带领九部族将野生畜禽驯养起来,变成家畜家禽。故禾仓盆地中有“黄牛岭”、“马峰”、“马婆寨”、“野猪砠 ”、“金鸡岭”、“狗公下”、“狗婆垌”等又古又土的地名。
神农尝百草为民治病,用“金银花”泡茶,用“款冬花”治肺热咳嗽……
神农在禾仓教耕,惠及九州黎民百姓,万古流芳!
“九子岭”是南岭(蓝岭)山中的九座小岭。据说是炎帝神农之子炎柱及其他八部族长老之子学习之处,特别是数字的学习。
《桂阳直隶州志》载:“嘉禾方帝之教稼也,其子曰柱,为农正躬,勤耒耨,与小民同饔。春秋传曰: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 ,举其名也,礼祭义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举其官也,夏之衰以周弃继柱,而衡湘之间,其民至今犹念柱,凡一境数里,共奉一柱以春祈秋报焉!”
上古时代,人们曾以玉贝、竹木、果品等作为计数的工具。然而,向他人表示数量,除语言外,最直观而实用者,非手指莫属。正如郭沫若所说:“数生于手,古文一二三四作一二三亖,此手指象形也。”实际上,五、六、七、八、九、十也源自手指语言。(有影视资料)
在九子岭,神农和儿子炎柱用手指教学,创造了中国数学“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汉字并非仓颉 一人所创,乃是自炎黄起,中华民族先贤、先民众多人士共同创造。
最后沿明朝军师刘伯温对“嘉禾”二字拆解的思路,作拆字诗一首:
二十力士开双口(嘉)
十八满姑戴单帽(禾)
一十二点花正开(平)
家中有女最为俏(安)
有口都说禾仓好(和)
皆言小县风情妙(谐)
宝盖一口硒土田(富)
衣丰谷足万民笑(裕)
(作者系中华炎黄学会会员、湖南省社科联会员、书院研究会理事、嘉禾县档案局原局长)
来源:嘉禾网
作者:唐德元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