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振亮
文化旅游产业是最具带动功能的“绿色经济”,是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在这种“磁场”的吸引下,全国各地都在想方设法挖掘、放大各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而笔者通过近期的调研发现,某些地方的全域旅游项目就犹如昙花一现,被群众讥为“一年干,两年看,三年四年不知怎么办”,使全域旅游变成了全民旅游或全县旅游。
那为何会出现如此现象?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当地的资源优势了解不透,把握不准,人云亦云跟着上;二是决策时存在“短平快”的思想,只求项目上马,不管项目能否落地和可持续发展壮大;三是不做顶层设计,存在“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等思想误区,缺乏宏观思维,没有“高、大、上”的理念。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全域旅游犹如昙花一现呢?笔者在调研中也有三点体会:一是必须掌握旅游市场的客观规律,分析和把握游客的心理与诉求。要晓得,一般游客是“近游凑热闹,远游先知道”。因为远游开销大,耗时多,所以,出行前都要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家人和朋友商量旅游点、出行线路、食宿等。游客的喜好也分为慕名观光、自然赏景、文化探究、怀旧寻梦、游乐消遣和学习考察等几种类型。因此,打造旅游景点,必须确定是域内的休闲客游还是域外的慕名客游。二是要打文化“特色牌”,给旅游项目注入内生力。即必须打造以当地特色文化为主,内外兼修的全域旅游景点,因为她不受季节和区域限制,既可满足域内民众的休闲诉求,提高域内民众的幸福指数,又可吸引大批外地游客。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的黄鹤楼,因有行善的黄鹤故事、历史剧《黄鹤楼饮宴》和唐代诗人崔颢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特别是毛泽东主席的“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等神奇诗句,为其注入了文化的灵魂和色彩,旅游产业自然就兴旺发达,投资效益比也可想而知。三是要善于策划导演,打造一些新奇独特的旅游项目。比如湖南慈利县的“玻璃栈桥”,就是无中生有,有中生奇,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目前的游人心态而言,绝大多数游客不想看那些高耸入云,千城一景的建筑群,他们想看的是那些原汁原味,“天然去雕饰”景物景观等,这就需要专业的策划和导演团队去“奇思妙想”。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游人的心,留住游客脚,才能使新上马的旅游项目避免“昙花一现”,劳民伤财,而是越做越红火,越游人气越旺。
来源:嘉禾网
作者:尹振亮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