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记嘉禾花灯戏
□柳海玥
嘉禾花灯戏,又称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两岸,除湘南地区外,在广西梧州及粤北地区也有流传。嘉禾花灯戏剧目丰富。到目前为止,根据老艺人口述记录的传统花灯剧目约有130个,其中大戏59个、中型戏33个,小戏40个,此外还有对子调 40个。以大戏《下洛阳》、小戏《盗花》、对子调《十月花》最为著名。
初到受访者家中,我们的注意力就被桌子上的一把二胡和一把京胡吸引。嘉禾县的晋屏镇浦口花灯剧团牵头人彭子文告诉我们,几十年来,他除了为红军扫墓,还一直保持着演奏乐器的习惯,并组织了晋屏镇浦口花灯剧团。听了他的介绍,我们对花灯戏这一传统曲艺形式产生了强烈好奇,欣然接受了观看花灯戏彩排的邀请。
在观看彩排前,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了花灯戏的基本信息。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也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的一种传统曲艺,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主要包括湘西花灯戏、以平江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在贵州省思南县的申请下,花灯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我们观赏的嘉禾花灯戏作为花灯戏的一个分支,属于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受各地风俗人情和方言土语以及政治、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嘉禾花灯戏在艺术风格上各有不同,有河东派、河西派之称。以舂陵河为界,以东的县内各戏班以及桂阳、临武、郴县、宜章、永兴、资兴、汝城一带的调班称河东派,以西的县内各戏班以及新田、蓝山等地的调班称河西派。河东派很少接触外来文化,纯系地方花灯,其特点是粗犷、高昂、山野味浓,河西派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人称“半戏半调”,其特点是细腻、文雅、委婉。河东派现在世的优秀代表人物有刘典平,河西派有优秀老艺人胡土仙等。
在欣赏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演奏的乐器中出现了鼓和梆子等在湘西和湘北花灯戏视频资料中未曾出现的打击乐器。经过调查,我们得知湘南花灯戏音乐源于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民间歌曲。湘南花灯戏中的打击乐,源于当地民间的打击乐,随着花灯戏艺术发展,引用和变化了一些祁剧的锣鼓点子。
花灯曲调有小调和单调,作曲者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将各种曲牌连套,或以一调为主延伸或紧缩,打破原调结构,改变板式,进行串调,使曲调更加优美动听,颇有白居易笔下《琵琶行》中描述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美感。在场的观众无一不被嘉禾花灯戏优美的曲调所感染。
演员的表演自然活泼,带着一丝诙谐的色彩。一个爷爷在戏中扮演丑角,他的“矮子步”别具特色。双膝微并,下部分开,两脚内侧着地,上身挺直,怀里像是抱着娃娃,两脚并蹲,一步一步,显得沉稳。手中的扇子基本保持水平。与旦角对脸时吐舌、耸肩、动脸,颇有挑逗感。
嘉禾花灯戏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历代史志中都有记载,如《桂阳郡志》、《郴县志》、《嘉禾县图志》、《郴州总志》均有涉及。许多文人墨客如明代嘉禾秀才李钵、清代学者刘献廷、戏剧家杨思寿都曾以作词、记事等方式进行过记载和歌颂。早在民国二十四年, “嘉禾民报”就以《各乡大演花灯、谁谓农村凋零》为题报道一区石马、二区袁家大岭、三区行廊等处演出花灯盛况。当时确有“无村不演花灯戏、无班不学花灯曲、无处不谈花灯题”的口碑,嘉禾还有无人不知《下洛阳》的说法。嘉禾人民对花灯戏的热爱由此便可见一斑。
2000年来,花灯戏的发展陷入了的困境,剧场演出日益减少,剧团经费短缺,新剧目编排上演困难,年轻一代的编创演出人员后继乏人,急需采取措施对花灯戏这一地方特色剧种进行抢救、保护。
嘉禾花灯戏却在戏曲艺术逐渐消亡的严峻态势下逆流而上,在花灯戏的众多种类中一枝独秀。嘉禾人民为传承传统文化进行着不懈努力,许多专业和业余剧团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传统剧目和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创作出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剧目和挖掘整理出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内容的传统剧目,不断提高了演出质量,涌现出了《划线》、《十月花》等一批优秀的剧目,参加省、地级会演,为花灯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嘉禾花灯戏的传承和丰富与嘉禾人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嘉禾人聪明、直爽、不甘人后、在困难来临时团结一致,为了一个信念顽强拚搏、不惜牺牲,嘉禾花灯正是嘉禾县人文精神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彭子文自发组织剧团,主动担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还是彭家三代人义务为红军守墓几十年,是嘉禾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更展现了嘉禾文化的魅力和精髓。(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
来源:嘉禾网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