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五月的一天,我接到来自家乡的噩耗:三叔病逝了。我赶紧向单位请了假,然后驱车往家乡赶。
自从居住县城后,平素就很少回家乡了。每年除去春节和清明回乡之外,另外就是族里有了红白喜事才回家乡。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这种感觉并不会因为离乡近而改变。在我的记忆深处,故乡始终是心灵深处的一块乐土。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它傍山而建,虽然村庄不大,可是却错落有致。村前是一片肥沃的农田,一条小河弯弯曲曲似玉带一般将农田分成两半。勤劳的村民,祖祖辈辈都耕种着门前的这片土地,虽然生活谈不上富裕,但一年到头的吃穿却不用太费心。那时,村前的这片土地,曾是几代村里人的骄傲。当然,这都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事了。
不过,相对村前的这片稻田,村后的山岭给我留下的记忆要美好得多。因为,父亲的早逝,让我从小就体验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村后的这片山林,洒下了童年时太多的欢乐。这里的山不高,而且是一片密密的松树林。小时候,到这里放过牛,捡过柴。春天到了,漫山的杜鹃花开得红艳艳的,我们在布谷鸟的叫声中,采摘山上一根根破土而出的嫩笋,然后拿回家里和着酸菜炒了,作为上学时的佳肴。夏天,在一阵又一阵的“太阳雨”下过之后,荆棘旁,松叶下,一把把小伞似的小蘑菇便争先恐后地撑开了。于是,天还没有亮,村民就早早在起了床,背着小箩筐,在一声声清脆的鸡啼声中上山采蘑菇去了。山上的蘑菇可真多呀,有红色的,我们管它叫红菇;有青色的,我们管它叫青面菇;有黑色的,我们管它叫牛粪菇(名虽不好听,但味道却鲜美)……当然,最好吃的,还是那种脚特别高,表面呈灰白色叫鸡脚的蘑菇。这种蘑菇数量极少,谁家要是采到了,绝对是一道美味。村里出产的蘑菇远近闻名,就连离村五六里远的人也赶着来采摘。在采蘑菇的高峰时期,一座山里到处都是人,那架势就像赶集似的。那时候,我们听宋祖英《采蘑菇的小姑娘》,感觉这首歌仿佛就是写我们村里的小姑娘,只不过她们背的是箩筐,不是背篓而已。鲜美的蘑菇可以马上吃,也可以将它晒干了,做成香菇。有些村民将采来的蘑菇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或是将它拿到集市上去出售。有一点至今让我惊奇,到村里采蘑菇人的不计其数,吃我们村里蘑菇的人也不计其数,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中毒的。
村后的这座山林,不仅是村里人的乐园,更是村里的宝库。村里没有其它收入,村集体花钱,就靠着这座山上生长的松树。那一棵棵粗壮挺拔直插云天的松树,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这一大片松树林,就是我们村里的绿色银行。早些年,村里修路,架电线,建学校,全都靠它。至今,我仍记得全村总动员上山砍树架电线的情景。那时,村里的干部将一棵棵粗壮的大树削去一块树皮,然后再用毛笔在上面编上号,再将伐木的任务按人头分到每家每户。因为家里缺少男劳力,再加上自己还小,砍树的任务便落在了大姐、姐夫和二姐身上。山上没有修公路,村民将树砍下之后,按要求将树锯成一截一截的龙木,然后再将它背下山,卖到煤矿。见二姐从山上背树下山,双腿都在发抖,一天下来,累得骨头都像散了架似的,我心酸极了。那时,我就异想天开:要是将公路修到山上多好呀,那样,村民就用不着那么劳累了。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十几年便过去了。先是到外面念书,后来又离乡工作。随着工作岗位的更换,我离家乡也越来越远了。从此,再也没有上过山,儿时捡柴和采蘑菇那些美丽镜头很快就成了沉年往事,成了人生最珍贵的回忆。后来,听说村后的那片松树林,也承包给了私人。
汽车在翻越一个个山坡,经过一座座村庄之后,离家乡越来越近了。还没有进村,就听到一阵低沉的哀乐声传来。看着时间还早,又是一个难得的大晴天,我便决定利用这次回乡的机会到后龙山走一走,看一看。沿着那条熟悉的山路走去,我不禁惊呆了:儿时密密麻麻的松树林全不见了踪影,山上只留下大片大片的荆棘林和鹤立鸡群般挺立的几棵松树。盼望多年的盘山公路已经修到了山顶,可它却不能带给我半点欢乐。山顶上,留下一处处巨型挖机挖掘的痕迹,新鲜的红泥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刺目。两座山头之间的谷地上,一座土垒的坝体高高耸立着,淤积的红泥早已将谷底填成了一块平地。眼前的景色,让我怅惘若失。刹那间,这片山林儿时留给我心底的美好回忆,仿佛是一面风景优美的镜子,突然失手打成了碎片。不过,唯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山下那一座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房,它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村民今天生活的改善。
第二天一早,在一片哀伤的乐曲声中,我们村里的大人小孩一起送叔叔上山。叔叔的墓穴就挖在一块他家原来种庄稼的地里。村里过了老人,原来都是安葬在山上,今年利北,就葬在北山;来年利东,就葬在东山,如此周而复始。可是,近年来,村里有些老人过世后,渐渐地就开始有人葬在自家的庄稼地里了。我们村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但生者建房要用地,死者安葬要占地,如此下去,村里那些地哪堪重负?
我的担心不无道理,村里很多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等叔叔下葬后,我回到村里,跟一位曾多年在银行部门工作的兄长聊起这事。他说,他也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还向村里的干部提出在荒山上整理一块类似公墓之类的公共墓地来,这样既可以节省土地,又可以减少清明时节火灾发生的概率。
但留方寸地,留予子孙耕。节约用地,科学用地,已经成为农村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生者安生,死者安息。
(作者单位:嘉禾县委宣传部 )
来源:嘉禾网
作者:何光红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