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又走合作路 共创新生活———土地流转中的湖南省嘉禾县普满乡“石角塘模式”

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黄志文 编辑:邓和明 2011-11-28 15:11:50
—分享—

  石角塘是湖南省嘉禾县普满乡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距县城26公里,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农户374户,村民1250人,劳动力713人。村域面积6100亩,山林面积1295亩,耕地面积759亩(水田面积600亩,旱土159亩)。近年来,该村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流转新模式,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成为农村土地改革先锋。

  一、“石角塘模式”的探索

  石角塘村境内无可开发的矿产资源,村组集体只有林场的一点收入,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1亩,以前全村有30%的水田需担水灌溉。八十年代以来,烟稻连作成为该村的种植习惯,烤烟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800亩左右。为了改善生产条件,该村以组为单位修建了电排等设施。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无力支付工程款,各组不同程度负债,特别是5组负债达5万余元,人平负债300多元。

  电排虽然建起了,但是单家独户的抽水费用高,且田土分散,生产管理成本也高。村民并没有依托土地富裕起来,出现了“有地不想种,种了没效益”的现象。和多数山区农村的情况一样,村里的许多农民纷纷选择外出就业,耕地抛荒现象日趋严重。

  针对这些情况,2003年11月村支两委经过慎重考虑,选择代表性较强的5组作为试点。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村民大会反复讨论、农户签字同意等程序,决定将村民承包土地统一委托组集体流转,每年以每块3—5亩规模的连片土地进行公开招标。在还清组集体债务后,将土地流转收益按土地份额分配给村民,试行两年。如有群众反对,两年后可将土地返回农户。2003年和2004年5组土地流转收益分别达到6.2万元、6.5万元,不但还清了负债,而且村民人均分红300元。

  由于群众尝到了甜头,随后几年这一做法得到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在成功典型的示范带动和农经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其余各组纷纷效仿,相继按照“村民以土地入股、组集体以电排等设施入股,统一招标出租;收益80%按股分红,20%为组集体积累”的模式流转土地,而且抽水费用由组集体统一支付。7组因农户和耕地不多,该组就以转包的形式,将39亩耕地流转给5户农户耕作。目前石角塘村的全部土地实现了向种植大户流转、集中。

  通过2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对于这种土地股份合作流转的做法,62%的农户表示非常满意和非常支持,38%的农户表示满意和支持。当问及群众的态度时,老支书王光宝激动地说:“这个事情相当好,群众相当满意!”

  二、“石角塘模式”的成效

  石角塘村通过探索土地流转新形式,大力发展适合本村发展的支柱产业,实现了流出方、流入方和村组集体“三赢”局面,“流”出了经济发展新活力,“转”出了经济发展新天地。

  (一)化零为整,推进规模经营。以前,石角塘村农户的承包地如棋子般散乱分布,管理不方便,品种也不统一。如今,大面积的连片耕作消除了分散经营的诸多弊端,并且通过烟水配套工程建设,达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农民可以直接开着摩托、拖拉机到田边做事。良好的生产条件,吸引了一批掌握先进耕作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的“职业农民”在家安心耕作,农业规模经营得到较快发展,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从图一(见附图,下同)可以看出,今年该村759亩耕地全部由94户农户耕作,其中5—9.9亩的46户、10亩以上的48户。

  随着农业规模经营的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该村现有大型起垄机2台、大型收割机2台、中型起垄机11台、小型耕田机100余台,而且每家种植农户都有一台小型拖拉机。5组雷文清家只有劳动力2个,却种了12亩地。他说:“现在有了农业机械,可以弥补劳力不足的问题,不用担心耕不过来。”

  (二)破除束缚,加快劳动力转移。2008年石角塘村在家务农的农户111户,2009年103户,2010年94户。从图二可以看出,近年来在家务农的农户基本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以上也可以表明,石角塘村的土地股份合作流转,解放了与土地密切相连的劳动力,使劳动力不再依附在土地上,可以放手从事其他产业。村支书王明生说:“以前外出务工的,人进了厂子,心还在田里,种田拖住了打工的后腿。现在许多农民安心放下包袱,成了城里的‘上班族’。”从图三可以计算出,全村713个劳动力中,300人务农,364人打工,41人经商,4人跑运输,4人办企业,劳动力转移率达58%。

  (三)盘活资源,实现多元增收。在家务农的人少了,可是在石角塘却看不到一丘荒田荒土,可谓“人无闲人,地无空地”。土地租金没有因务农的人少而降低,反而是价格越来越高(见图四)。各组每年12月进行一次公开招标,在流转中实现了流出方利益最大化。4组土地租金最高价由2008年550元上涨到2009年800元,到今年达到1000元,年均增幅达30%。。

  农民变“股民”,自己不用投资投劳,每个村民每年大概可分红300元(见图五)。4组村民王湘清只有2个老人在家,3个儿子都外出就业,家里的田土没人耕。自从土地股份合作流转后,他家可以得到分红3600多元(12人),再加上国家补贴,每年收入可达4500元,生活开支上基本不用儿子负担。

  家里的田土有人耕,而且有稳定的租金收入,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安心外出

  就业。1997年4组王建明在家种烟,因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肥料钱都赔进去了。现在他到广东乐昌办了一家塑纸厂,年收入几十万元。

  租金成本虽然提高了,种植户的收入并没有受到影响。6组雷衍郴从2005年开始,每年耕种土地不少于10亩。去年种地10.5亩,生产成本1.7万元(包括租金4900多元,不包括劳力成本),产烟3800斤(价值3.5万元)、稻谷8000斤(价值0.8万元),种田纯收入2.6万元。由于水田集中连片,容易管理,放水、杀虫等晚稻农活均由妻子负责。晚稻收割也不用操心,请一台收割机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因此插完晚稻后,雷衍郴还到郴州坳上打了5个月的工,收入6000多元。加上年终土地流转分红1600元,去年雷衍郴家收入达3.4万元,是2003年收入的4倍。

  石角塘村2009年实际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900元。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随之进一步提高。村民现有轿车、面包车50余辆,汽车和摩托的入户率分别达到13.4%、95%,每逢重大节日村里和城里一样到处是车。

  (四)多措并举,壮大集体经济。在土地流转竞拍中,好的田标价基本可以达到800元以上,即使差点的高岸田也可以标到220元。从图六可以看出,近年来组集体的土地流转收入呈大幅上涨趋势。1组集体土地流转收入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为1.37万元、2.15万元、3.2万元,平均增幅达到53%。今年全村6个组集体土地流转收入共计33.55万元。

  石角塘村的山林和宅基地也全部归村组集体管理,4组、6组今年招标拍卖宅基地收入分别达到3.5万元、6.02万元,退耕还林补助分别为2.5万元、1.58万元,组集体总收入分别达到11.9万元、12.9万元,偏僻、无矿产的小山村有如此多的集体收入是不多见的。

  集体经济有钱了,村民的福利和公益事业就好办了,村民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2组去年分红9.6万元(400元/人×240人,含原来的积累),电排维修费6000余元,田间机耕道及通户道路硬化费用6万元,组内道路保洁费1729元/年(2名保洁员,每周清扫公共区域2次;村里负担60%,组里负担40%),路灯电费1000元(每个小组80多盏路灯,晚上7点—12点亮),洗井费400元,结余3.2万元。

  石角塘的村民不但有先行先试的改革精神,而且还有强烈的规划意识。群众建房需经过村里的统一规划,并控制建房面积,人畜分离,猪舍、厕所等杂房一律建在村后面。如今,走进石角塘村,随处可见一排排整齐的房子,一条条清洁的村道,还有一张张绽放的笑脸。

  三、“石角塘模式”的启示

  土地流转是我国农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趋势。石角塘村的土地股份合作流转模式,顺应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搭上了规模经营的发展快车,并带给我们深深的启发和触动。

  (一)土地流转是发展所需,必须加快推进。郴州的许多农村和原来的石角塘情况一样,昔日分田到户时,地块被“切”得支离破碎,许多农户分到的都是“补丁田”, 先进农用机械难于在零碎分散的土地上操作,而且水利设施老化、不配套,影响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出现了“门前经商,屋后田荒”的现象。今后一个时期,看现代农业发展、看新农村建设成效、看城乡一体化格局,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情况,农村土地流转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开关”。因此,我们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积极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由自发流转向自觉流转、由分散流转向规模流转、由无序流转向规范流转、由粗放流转向高效流转发展,使土地流转成为现代农业的“助推剂”、农民增收的“金钥匙”。在经济发达地区、城郊区和劳务输出大村,可以适当地加快土地流转进程,但不能强制推行,搞强迫命令。市委、市政府对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力度大、管理规范、成效显著的先进地区,要给予表彰奖励。

  (二)服务体系是关键所在,必须加强建设。“石角塘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农经部门的精心指导。可是,目前部分地方农经部门职能弱化、人员偏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土地供求信息受阻,出现“要转的,转不出;要租的,租不到”现象。为此,我们要加强农经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做到县级有服务中心、乡镇有服务站所、村有服务点,抓好信息提供、政策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协调等方面的服务。

  (三)试点示范是工作所求,必须先行先试。试点示范是改进工作方法、推动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石角塘村通过5组试点带动全村土地流转,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去年我市将永兴县列为土地流转试点县,有效带动了全市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目前土地流转“星火”呈现“燎原”之势,当务之急是创造、总结一些典型经验,供各地学习借鉴。每个县市区要选择一个乡镇开展土地流转试点,还可参照“石角塘模式”,在烤烟、蔬菜等高效作物种植区选择一个村进行试点。如条件成熟,可按照“土地集中经营、项目集中落户、资金集中使用、农民集中居住”的思路,在较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区域实行“山水路村综合治理,讯教文卫统筹配套”,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先行先试的精神为全市闯出一条新路。

  (四)政府支持是农民所盼,必须加大力度。在调研中,石角塘村的一些种植大户对政府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表现出强烈的期盼。目前大部分县市区没有出台鼓励土地流转的具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进程。所以,我们要加快制定和落实有关支持、鼓励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县级财政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设立土地流转专项基金,重点用于改善流转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设施、完善土地流转信息网络、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和培育规模经营大户。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同时要加大流转土地农民的转移培训力度,避免出现“去城市无出路、回农村无退路”的情况。

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黄志文

编辑:邓和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