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禾观看伴嫁风俗表演时,赤脚兄问我回郴州后是否和新报记者同去采访李沥青,我闻听李老的名气很大,深感畏惧,于是连忙摇头,说:“我是个没有任何头衔的小人物,怕见大场面,你们去吧。”但回到市里的一个清晨,我被大伞的短信叫醒,我估摸着这家伙已经熬了一夜的沮丧和悲痛了,他“气急败坏”地痛陈由于协调问题没能跟新报记者同去拍摄到嘉禾活字典---李沥青。我当即告知风雨亭先生即李健君先生,李先生立刻辗转找到了李老的电话,用嘉禾话和他聊天,表达红网郴州网友想拜访他的心愿,一听到是嘉禾话,并且目的是宣扬嘉禾民歌文化,李老立刻就欣然答应了。我担心一拨拨拜访劳累李老,李先生却说,李老很热情,一听为了嘉禾他高兴着呢!
于是临时匆忙召集大伞和赤脚,我们甚至没有带任何礼物就冒昧找到了李老的家,原以为李老所住地不是富丽堂皇的高楼就是曲径通幽的小别墅,却没想到李老住在一栋再普通不过的小旧楼里,记得八十年初我曾经在这里住过,楼房有多旧?房间能有多大?你可以想象得到!更让我们万分感动的是,这位近91岁的老人接到电话后竟然穿着拖鞋就急忙跑到了楼下来接我们。而其实李老和我们都是素昧平生,他和李先生甚至也并不相识。作为一个连郴州版主都不是的红网普通网友,我们的身份可真正是小菜一碟,而李老是个什么样的身份呢?他曾历任嘉禾县副县长,郴州市文联主席,湖南省湘昆剧团副团长,湖南省文联委员,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顾问等职,他曾是湖南省政协委员,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可是这一大堆的光华头衔(中间还省略了N多个)在眼前这样一位看似瘦小普通的老者身上并没有显出高人一等的气势,他就像我故乡的老外公一样朴实亲切,平易近人。
县长不当当团长,这是李老的第一可贵品德,而李老的最大功绩是他是嘉禾民歌和湘昆剧种的发现者、发掘者、宣传者。嘉禾县伴嫁哭嫁歌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李老在当中的作用可是功不可没的!
李老在大学期间就学习民间文学,很喜欢民歌民谣,他主编了郴州地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本。谈及嘉禾民歌,李老用几个顺口溜表达了这个民歌之乡的嘉禾人爱唱歌的特点,比如“三岁女孩会唱歌,左唱右唱都是歌”、“从小爱吃砂糖饭,口齿甜甜爱唱歌”、“会唱歌坐中间,不会唱歌两边排”……李老说嘉禾人出门进屋都带歌,电话也互唱歌,若是离乡后不会唱歌,或不会说家乡话就会被指责忘本。说着说着,李老和李先生就唱起来了,相同的嘉禾土话和民歌曲调让两个从未见过面的嘉禾老乡一下就变得那么融洽和默契!当中,李先生再次感怀落泪。那一刻我恍然明白过来,李先生的乡情为何如此深重,乡音为何60年不变,嘉禾民歌为何如此震撼他内心的原因了!连我一个旁观者听着日渐熟悉的嘉禾民歌都倍感亲切和冲击力了,何况他本身就是一个嘉禾人呢?!就是这从小耳濡目染的民歌文化的底蕴酿造了他浓厚的乡情,这样的情如同嘉禾的倒缸酒一样清澈透明、陈香浓郁,这样的情怎能不让人沉醉和倾倒?
李老接着向我们介绍了嘉禾伴嫁歌的源头,嘉禾伴嫁歌其“传承谱系”中的第一人为歌仙“罗四姐”,自古流传她只身赴广西与刘三姐对歌,李老说采风中有两句歌“不信请看罗四姐,唱歌坐在鲫鱼岩”,这句话说明罗四姐的确到过广西。在石桥乡仙人桥下有石刻,也记载了罗四姐和刘三姐对歌三天三晚的往事。李老调查整理了罗四姐的故事,传说她被迫嫁给一个财主,可她自己有了心上人,于是逃婚到衡山,遇见一位仙人,便向她倾诉悲苦,仙人带领会唱歌的仙女,送罗四姐到大口岩,再送她的爱人到那结婚,伴嫁歌由此起源。
至于伴嫁歌的种类,嘉禾伴嫁歌达1300多首,占嘉禾民歌2199首总数的59.2%,而我们最搞不懂的伴嫁歌的内容和程序也在此次访谈中得以解惑。在新娘出嫁前3个晚上,第一晚叫“伴小嫁”(贫困人家唱一晚),连续唱三个晚上算是大排场,叫“伴大嫁”,整个伴嫁分八层内容。“伴小嫁”当日晚饭后开始,先由四个伴娘布置好歌堂,随即众伴嫁姑娘依次入坐,然后由歌头起唱《安席歌》,然后唱《耍歌》或《厉歌》,而《长歌》,据祖辈相传,说唱了长歌命不长,得不到好婚姻,因此一般歌堂很少唱它。之后便跳《伴嫁舞》,此时黎明将至,郎家花轿将临,众姐妹分离,新娘出来唱《哭嫁歌》,新娘上轿后,女伴们即唱《送姐》惜别歌,相送到友亲亭,歌声便止。婚后三日新郎携新娘拜回门,女家姑嫂姐妹采用《徒歌》恭维和戏谑新郎,至此整个伴嫁程序圆满结束。
这些歌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厉歌,李老说这个厉字是做动词用的,那一刻,我的眼珠差点因为惊讶掉出来了,厉字还有这个作用?真是长见识了!李老说嘉禾人唱歌喜欢你厉我,我厉你,输了的会抹眼泪,但抹了眼泪还得继续厉,这个厉字似乎有着较劲、比赛的意思,好比嘉禾的另一特产辣椒的辣劲!我不由想起了骂媒歌中,那两个站在高高桌子上,随着板凳旋转,边叉腰边指手画脚对骂的妇女,她们让我感觉就是在厉歌!
伴嫁歌是旧时妇女唱出自己的悲惨遭遇,最典型的莫过于《半升绿豆》,那么当今的伴嫁文化该如何传承下去?是曲调不变,歌词改变,还是和茶文化结合起来,如何去寻找新的文化支持?这也是李老和李先生聊及的一个话题。
我忽然意识到伴嫁歌还有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它没有任何乐曲伴唱,它是一种原生态的美,一种劳动的美,一种生活的美,让我不由想起了乡村景致的朴质美和天然美。但伴嫁歌的表演形式却是丰富多彩的,有独唱、对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领唱、合唱、伴唱、轮唱、哭唱等形式。另外伴嫁歌边歌边舞的特点也决定了多种伴嫁舞的应运而生,比如有盆舞,走马舞,走火舞,卖酒舞,推磨舞,娘喊女回舞、会歌舞等。我一直疑惑走马舞的马蹄声是怎么弄出来的,今天听李老说才明白,那是在口袋里放上酒杯,杯中放上女子缝衣的顶针,这样边跳就边叮当响了;跳走火舞时,姑娘手持蜡烛,堂屋里只见烛光和香火萦绕,卖酒舞媒婆在中间,喜烛插斗笠中,还有烟斗箩筐等道具……如此说来,先前我在嘉禾迷迷糊糊所感受的伴嫁舞这才似乎清晰起来,伴嫁舞所采用的道具都来自于生活和劳动中的真实用具,这让我们既感受了劳动的纯朴真切美又领略了舞蹈艺术的柔美风情。
说完伴嫁歌,又谈及了昆曲,李老说明朝一位郴州知州的《万华岩记》让万华岩成了郴州历史上第一个发现昆曲的地方。而我印象最深的是,1955年李老在嘉禾祁剧演员表演中偶然发现昆曲,在56年,他当嘉禾副县长的时候,他鼎力用3000元钱办起了第一个昆剧训练班,他从那些祁剧演员中发现和挖掘了湘昆。第一个昆曲剧本就是李老改的。李先生也跟着李老回忆起他的堂姑李梅英,她是省工会积极分子. 五十年代初曾和文代明先生在老县城戏台上唱梁祝和昆剧和祁剧,那时李老是县文教办主任,李老在那时就开始关注昆腔了,他对昆曲的重视使得桂阳祁剧演员纷纷来嘉禾.
聊到最后,眼见已过午饭时分,我们力邀李老同去吃饭,李老却不同意,提及新报记者那天采访也是时间匆匆,本说是上午来,后来到下午5点多才来,开始李老很生气,后来得知记者是忙碌嘉禾采风之事就马上表示原谅。李老对待嘉禾的这种态度深深感动着我。我为这样打扰李老而愧疚着,我一个无名小卒,既不是大作家,也不是专业记者,作为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我该怎样用我的笔去宣扬嘉禾的伴嫁文化?我该怎样去表达我们对李老的敬重和爱戴呢?
李老真不愧是嘉禾的活字典,这次访谈让我对嘉禾民歌文化特别是伴嫁文化有了很好的理解,也对这文化背后的发掘者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而钦佩!我对李老的历史功绩和奉献精神感到崇敬,更为此次访谈中李老点滴细小的事情中所表达出的嘉禾情而感动!只要为了嘉禾,他就高兴去做,乐意去奉献,这就是嘉禾人的家乡情结吧?李老和李先生成为我此次嘉禾情篇章中最典型的两个人物。
嘉禾人,嘉禾情,或许这就是嘉禾伴嫁歌文化的本质吧!
来源:嘉禾网
作者:冯莉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