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楼春秋

来源:嘉禾网 作者:廖淑珍 编辑:邓和明 2012-06-19 10:28:11
—分享—

  小楼如此这般已有近三十载春秋,它的年龄长过我们几姊妹。

  白色的石灰粉墙面已斑驳,上面布满各色的粉笔字;水泥地板的裂缝里时常野草青青,春风吹又生;围墙上的苔悄悄地繁殖着,显出斑斑的绿意。偶尔一两只鸟从小楼上空一跃而过,落下一滴白色固体,惹得人们一阵惊乍与庆兴。

  小楼实在太老,已沦入淘汰的行列。

  母亲常常对我们说,“这园得规划规划了,拆掉这楼,建一幢像模像样的乡间别墅。”我们几人都没有异议,心里却掠过一丝不舍。毕竟它一直是我们的避护所,装载着许多的笑与泪,伤心与幸福。

  十五年过去,小楼矗立在马路的一隅,守护着我们的青春时代和似水流年,有如忠诚的卫士。十几年如一日,楼里添了新家具,少了两个人。除此之外,未有明显变化。我依稀还能看到弟弟曾经在家追赶打闹的情景,而现在他已成为一位年轻的军人。墙上,我们的粉笔字迹依然贴在那里,歪歪扭扭地抒写我们当日的情怀。那弯曲的字迹里,我读出年少时坎坷的心路历程,仿佛看到当初的自己,顺着横折弯勾的笔画,几度苦闷、几度挣扎;妹妹写的毛笔大字,还是服服帖帖的粘在墙上,没有被雨水冲洗尽,没有淡化消褪的痕迹,像一座指示路标,引得过往的行人频频注视。许多次,我在大字前感慨良久,忽略前面的穿梭的人群,掂量着“珍重”两字的份量。

  门口,那张鲜红的文明住户宣传画,早已不在了,替之以色彩光鲜的日历招贴画。渡过时光海洋,我犹记得在那个遥远的下午,我在一旁笑着指导奶奶,她断断续续地背诵上面的口谣。我和妹都是这画面的见证人。

  记忆的时钟倒转三十年。三十年的路,不漫长也非短暂。三十年,江河易道,红颜渐老。三十年,小楼周围的荒地通坦途,公路如足迹般,远伸四面八方。三十年风雨,洗尽简陋封尘。我家从木房搬入阁楼瓦房,将瓦房换成混凝土平房。现在又打算将这平房改建。在这种迁迁移移中,我似乎听到了时代跃然奋进的足音,铿锵作响。

  如今,楼里的人事风平浪静,风起云涌的楼外的人事。在家,我习惯于躲进小楼成一统,自顾自经营着书里的一方天地,未管楼外的冬夏与春秋。偶尔,掀开窗帘,一缕南风闯入,眼前的一幕正风起云涌,恍若隔世。窗外,高楼在人们挥洒的汗珠里耸立;红色的人民币,在人们黄硬的手中传递;鼓鼓的腰包撑大了人们说话的口气,步伐都踏得比以前响亮轩昂。人们见了面,除了侃谈收入收成还是收入收成,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多汗水几多收获。

  耳闻目睹外面的变化,除了滔滔不绝的规划,母亲常常抱怨于家里的节奏太慢,愤愤不平于父亲的无动于衷。愤懑归愤懑,小楼还是旧模旧样地固守在路口的一隅,任由时光几度荏苒,任由高山夷为平壤,沟壑变通途。

  有次外出路过一小区,一座三层楼高的别墅跃入视野。当时就引得我们议论纷纷,父亲对此较内行,觉得烟囱设计得如天窗,碍人视线,不妥。母亲说,什么时候,我家的小楼也换换样,改成这样的三层楼的别墅。妹妹抱怨,这规划总是珊珊来迟。我感慨,什么时候,我家有座新楼,我有属于自己的卧室、书柜以及书写的人生。母亲随口接过我的话,不远啦,五年计划。

  五年?母亲只懂得了我的前半句话。后半句,我捡拾起,藏在心里。

  小楼,你就矗立在这钢筋水泥的从林里吧!淋浴着不断流逝的金色年华。很久以前,这里只有一个尼姑庵,一个流传于人们口中的古老传说。后来,你矗立在这里,成为这片荒地上唯一的主人,享受一种自豪与开拓的神髓。如今,周围渐渐耸立起的幢幢高楼将你掩映得日益渺小。你就慢慢地等待吧!在不远的将来,终有那么一刻,你载过三十年的春秋,一座新楼换旧楼,你便可以歇息歇息了。

  那时候,我们站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路上看楼。明月装饰了我们的窗,楼里的风景装饰了我许多的梦。

来源:嘉禾网

作者:廖淑珍

编辑:邓和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