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祠堂的一角,停放着一台废旧的老式自行车,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永久公司生产的“永久牌”自行车。由于停放时间太长,自行车已经落满了尘土,车轱辘也已经锈迹斑斑。曾经好几次都想过要把它当做废品垃圾处理掉,然而每次都被父亲厉声喝住。
每一次,父亲总是会意味深长地说:在我眼里,这辆自行车已经不仅仅是一辆车,“它”更像是我们家庭的一份子,因为是它,我和你妈才走到了一起;也是它,才让我们有了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反正一辆小小的自行车也不碍事,儿子,你就留着它吧。
父亲的话,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一个神秘的问号。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父亲才终于向我吐露出了埋藏心里已久的话。
上世纪50年代,父亲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寒,父亲没有上过几年学堂,10多岁便辍学回家跟着爷爷做苦力讨生活。经过几年的努力,父亲渐渐的也攒下了不少的钱。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从外出打工的村民口中得知:粤北地区以及粤北临近的蓝山县等地的桶装食用油零售价比嘉禾本地零售价差价悬殊,每100公斤的差价,就达到20块钱。20块钱在那个年代,是巨大的利润,虽然当时的村民都知道,但是当时交通不便,车辆稀少,明智有利可图,却没有人愿意去冒这个险。
然而,父亲却坐不住了,他开始寻思着冒险“吃一回螃蟹”。从嘉禾到最近的蓝山县城,少说也有百而八十公里的路程,如果要经营销售桶装食用油,运输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要解决运输问题,就得买“车”。为此,父亲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从周围亲戚朋友中东拼西凑,最终凑足了80元,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用毕生积蓄和东拼西借的钱买一台奢侈的自行车,父亲的“傻瓜”行为遭到了不少村民怀疑的目光,然而父亲仍然坚定了心中的信念。当父亲用“永久牌”自行车历时7天往返100多公里乡间小道从蓝山县城拖回第一桶食用油时,不少村民对父亲投来了羡慕和佩服的眼光。那桶油,父亲净赚20元,是他平时做苦力半年的收入总和。很快,父亲成为了村里的“首富”,那一年,父亲22岁。
坐拥“永久牌”豪华自行车,票子款子似流水源源不断,在那个年代,父亲成为众多农村女性心中的“高富帅”。一天,闲暇之余,父亲骑着自行车到邻村游玩,幸运的与正在田间“扯猪草”的母亲邂逅,两人很快擦出了爱的火花,经过媒婆的牵线,母亲和父亲最终喜结连理,成为一家。
不几年,母亲先后生下了姐姐和我,家庭的负担逐渐加剧。由于运输桶装食用油的村民越来越多,爸爸的“生意”渐渐受到了挑战。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父亲把桶装食用油的批发基地从蓝山县城转到了路途更远但批发价格更低的粤北地区。1984年的一天,父亲比之前预定的返回时间推迟了半天。在家等候的母亲焦急如焚,便顺着父亲外出的方向一路找了过去,最终在蓝山县土市乡的一条乡村小道上发现了摔伤的父亲和泄露满地的食用油。那一次,父亲一躺就是两个月。两个月后,父亲伤愈,再次踏上了那条熟悉而又陌生的运油之路。
在那个贫困潦倒、一穷二白的年代,由于父亲的艰辛劳作,我有幸从汹涌的“辍学大军”潮中逆流而出,读上了小学,上了初中。最终,我又升上了高中,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而父亲的那辆“永久牌”自行车,在嘉禾日益发达的交通路网中被淘汰,顺利的完成了他的使命,被爸爸收进了老家祠堂的“陈列室”。
现在的我,坐上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作为嘉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几年,我切实感受到了家乡嘉禾交通建设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家乡的乡间小道,已经被厚实硬朗的水泥公路所取代;县城的大街小巷,也已经被平坦光亮的柏油路取而代之。就在前几个月,县里的城乡公交车还开到了偏僻老家的村口……
哦,自行车,父亲的“永久牌”自行车,你可知道,其实是你,书写了嘉禾道路交通的美好篇章;其实是你,碾过了嘉禾快速发展的历史车轮;其实是你,带领我们一家走向了幸福和谐的小康之路。
不能忘,也不敢忘。时至今日,耳边仍然时时响起父亲意味深长的话:“这辆自行车已经不仅仅是一辆车,“它”是我们家庭的一份子。牢记“自行车”,我们才有奋勇向前的动力;牢记“自行车”,我们才能够理解勤俭节约内涵;牢记“自行车”,我们才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来源:嘉禾网
作者:罗飞雄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