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家里人来了都说家乡的环境卫生现在改变很大,路好走了,水变清了,山变绿了。长期囚居在城市“鸟笼”里的我,便择日携妻儿回乡小住了几天。
返回家乡,我确实有种“笼鸟”放飞大自然的感觉,耳目清新,心志怡然。昔日那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渣土靠车压”的景象已成为了历史。村里村外的水泥马路宽阔平坦;村后的小山头上,花红柳绿,群鸟细语;村口的“六字水塘”里,波光潋滟,柳条飘柔。每到一处,妻子见状,都要我拿出相机给她留下几张靓影。
漫步在村前村后,一只只印有“尹家村卫生垃圾桶”字样的塑料桶最抢人眼目,有的垃圾桶还套上了黑红黄白色的垃圾袋,盛着一袋袋的生活垃圾。住在井水边的刘阿婆笑眯眯地对我说:自前几年村里的水泥马路修好后,村里就给每户人家都配发一只垃圾桶,这真的是件大好事,你看村门口的水塘里多干净,以前呀,一到天热,就是臭气熏倒人,蚊子苍蝇满天飞。据其他村民们讲:现在村里每天都有专人推着小板车负责清扫垃圾,就像城市里的环卫工人一样,不管天晴下雨,全村都是清清洁洁的。村里还在搞“清洁卫生户”评比活动,评上的给奖励;要是谁家不讲清洁卫生,就会按照村里的有关规定受到处罚,限期整改。
从村前村后转了一圈后,我来到了村支书家里。支书大哥谈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也是感触颇多。他说:农村不像城市,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一时跟不上,不过,这些年通过引导和强化,大部分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还是提高很快,家家户户的垃圾绝对不会像以前那样随便从家里往外门外扔垃圾,泼脏水啦。现在就连几岁大的小孩都晓得把果皮、纸屑往自家门口的垃圾桶里装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刚从村支书家里出来,他家隔壁的一位小女孩就捏着两条香蕉皮往他家门口的垃圾桶装添。
吃完午饭,我又信步来到村子中间的水井旁,因为那里是村民们午间休息时分进行“新闻发布”的聚集地。刚刚走出自家门口没几米远,只见一位打扮时髦的年轻女子正抱着一位两三岁大的小男孩蹲在马路边准备让小男孩屙屎。屋子里头一位老大娘叫唤着:华仔,慢点慢点,小宝宝要屙屎,屁股下面要先垫张纸,到时候别人会骂人的。老大娘话音刚毕,就急匆匆地从屋里拿着一张旧报纸走出来,并把报纸垫在了小男孩的屁股下面。看着这番情景,我想起了城市里许多街道上的一些镜头。我真的没想到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举动在我那偏远的小山村里也见到了。
几年不见,村子里的楼房也“长高长靓”了。走到刚刚建好三层新楼房的老庚斌斌家门口,老庚一见面,就非要去他家坐一下。一进屋,我也跟往常在社会上应酬一样,忙从兜里掏出香烟给老庚递过去,老庚一边说着“谢谢”,一边用手指着房子东面的墙壁要我看看。我顺势望去,一张写有“抽烟影响环保与健康,请您不要抽烟”几个大字的白纸迅速钻进了我的眼帘。见状,我没在继续给老庚递烟,而是笑着给他说:“就连你这‘老烟枪’现在也讲起环保、健康来了,看来我们村里的环保文明风气是真的变样了。”“那是的,现在连我们农村里的生活条件都这么好了,谁不想多活几年呀。人家你大伯快八十岁了,都把吸烟的老习惯给戒掉了,老庚呀,你就不要学上瘾了。”见我有点不信,老庚便正儿八经地给我上起了“环保课”。我听着,心里热乎乎的,马上收回了香烟。见老庚家建起了新房,我又心生羡慕,随即参观起来。谈聊中,老庚说:现在的农村,比起城市来,也差不了多少啦。你看,煮饭都用电饭煲,洗澡都用热水器,家家户户连上厕所都不用出门了……老庚陪着我一边转,一边掰着指头跟我说。说话间,那种自豪感无以言表。
在故乡小住几日,我算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故乡人的那些环保细节,而更让我欣慰的是家乡人对村里几千亩荒山的重新认识。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家乡的几千亩山地都种有杉树、松树、油桐树、茶子树等,漫山遍野,一年四季都是郁郁葱葱,无数股山泉水从山涧汩汩流出,滋养着大片大片的土地和田野。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山上的树木不见了,牛羊不见了,就连清甜可口的山泉水也不见了,山上留下的只剩下几堆白花花的岩石和几柸贫瘠的灰土地。近些年来,饱经了自然灾害侵袭的家乡人民,自发组织了一支由中青年人组成的专门的护山队伍,把重新栽种各类树林,保护青山绿水作为造福子孙后代的一大举措,每天都要在山上巡查,或补种,或清除防火线,特别是在火情紧张的时段,他们轮流值班护守等。在他们年复一年地精心管护下,现在几千亩的荒山逐渐又披上了绿装,恢复了原有的生态面貌,使无数股的山泉水又从山涧里汩汩流了出来,滋养着一大片一大片的土地和田野,让人们的笑声又逐渐灌满了田间地头。
走出村口,望着整洁有序,渐渐葱郁起来的故乡,我心里充满了希望与自豪,我的脚底走得更加地踏实。
来源:嘉禾网
作者:尹振亮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