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铁锤声中的嘉禾

来源:嘉禾网 作者:文菲 编辑:邓和明 2014-11-04 17:58:39
—分享—

  ◆文菲

  或许,对很多外地人来说,对嘉禾的了解,都是从铁匠开始——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的母亲是嘉禾人,虽然我所在的县隶属永州,但却与嘉禾山水相连。记忆中,觉得自己家乡与外婆那边并没有什么两样,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就是经常有母亲的“娘家人”挑着炉子、风箱,到我们这儿来走村串户做小手艺。

  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冬季农闲时节,在村里的某个角落,总会看到有一个或两个人架了炉子、铁砧、抡着大锤帮人修补农具。谁家的齿耙断了个齿,或是锄头缺了个角,又或是家里的菜刀不利了,需要加点钢,甚至是谁在哪里捡了块废铁,想把它加工成一把镰刀,铁匠师傅都会帮你弄得妥妥贴贴。许多人围着炉子,一边烤火,一边饶有兴致地看着炉中的铁块慢慢变红变软,然后在一阵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加工成有用的东西。偶尔有一两个孩子好奇地去拉一拉风箱,会惹来旁边的大人一阵喝斥,然后大家笑成一团。在那缺乏活力和朝气的寒冷冬季,铁匠不止给乡下人带去了方便和实惠,更为沉闷的乡村带来了快乐和希望。

  这些铁匠,都是嘉禾人。嘉禾人重情义,他们临走时往往会给房东一定的费用(虽然那地方根本不能称之为房)。遇到同样大方且仗义的房东,他们往往会婉拒铁匠的房费。而嘉禾人是不喜欢欠人情的,他会变着法地送你点礼物,比如菜刀、镰刀之类的,以示感激或留作纪念,我家就有这样的一把菜刀。

  菜刀是一位嘉禾的铁匠送的,他说这把刀至少能用20年。因为那是一块很好的钢,而淬火时,他也很用了一些心思。菜刀小巧而厚实,可切可砍,非常锋利,无论男女,使用起来都得心应手。因为刀背较厚,我们常把它当锤子,钉钉子、砸生炭(大块的生炭要砸成小块方便燃烧),它都能大显身手。刀把是实木做的,粗犷的铁匠师傅用烧红的火钳烙了些简单的花纹,既防滑手,又美观大方。我们曾用刀把为孩子擂过米浆,也曾用刀把捣过蒜泥和辣椒,因为刀把不上油漆,不含有毒化学物质,所以不用担心有毒素。转眼20年过去了,这把嘉禾小菜刀依然保存在家,需要时拿出来磨一磨,还是锋利如新。

  岁月流淌,时过境迁,嘉禾铁匠早已结束了下乡打铁的生活,他们在家就有做不完的生意。农具是不用打了,很多都转行打刀,各式各样的菜刀、杀猪刀、剁骨刀、割牛肉的尖刀等等。样式和工艺都是几百年传承下来的,还是纯手工,还是厚刀背,还是木刀把,一如嘉禾人的性格:质朴、厚重,不加修饰。

  嘉禾是锻造之乡,塘村镇的五金工具畅销欧美和东南亚各国。我曾以为,像嘉禾小菜刀这样的产品,不用宣传也是家喻户晓而享誉全国的。可事实并非如此,佳乐德铁器行的李师傅一语道破其中的原由:纯手工,产量低,辐射面不可能太广。很多人质疑,这么多年打刀的历史,为什么不想办法提高产量呢?原来,打造一把好菜刀,必须要经过选材、切料、锻打、夹钢、再锻打、淬火、细磨、抛光、上刀把等工艺,随便哪个环节工夫不到家,都会影响到菜刀的质量和寿命,这对铁匠师傅个人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李师傅说,最能干的铁匠师傅平均一天能出60把菜刀,再多,质量就无法保证了。打铁是个苦力活,现在的年轻人因为有太多的赚钱机会,学打铁的人已经是越来越少了。据说,在重庆,有人已为打铁这门古老的手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愿嘉禾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这门手艺,从而继承这份“遗产”。

  几年前我到长沙出差,有位当地的朋友得知我常住嘉禾,便主动问我嘉禾还有没有铁匠师傅。他说,儿子六岁了,体质一直很虚,说是缺铁性贫血,医生建议孩子的日常饮食方面多用些铁制的器具。我很理解朋友对孩子的那份舐犊之情,回到嘉禾后,我便立即到佳乐德铁器行为他挑选了一套嘉禾产的铁锅、铁铲、铁刀,朋友十分满意,对那套嘉禾刀具尤其赞誉有加。

  现在,我们已经成为最好的朋友,每次去长沙,他都会热情款待我。我想,这也许是嘉禾菜刀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吧。

来源:嘉禾网

作者:文菲

编辑:邓和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