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那些年一起走过的艰苦岁月

来源:嘉禾网 作者:王湘华 编辑:邓和明 2015-11-23 11:45:40
时刻新闻
—分享—

副标题:——小康路上忆苦思甜

  ◆王湘华

  舅外公借粮

  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炎炎夏日,家住舂陵江边的外婆家中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那个中年汉子,歇斯底里地趴在桌上大声哭泣,全然不顾身边拖着清鼻涕的小孩惊恐的眼神。我的外婆默默地取下手帕,两行热泪从清瘦的脸颊不停滑落。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外婆的弟弟,也就是我的舅外公。

  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天灾人祸加上生产力低下,导致米、面等生产生活物资奇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是那个时代的特有产物。我的舅外公刚过而立之年,上有年迈多病的父母需要赡养,下面还有4个未成年的孩子要拉扯,虽然夫妻俩起早贪黑,但挣的工分依然填不饱一家8口的肚子,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那一年的春夏,连续半个月的暴雨让舂陵江的洪水淹没了下游两岸的稻田,舅外公所在生产队的稻田就在其中。家园遭洗劫,有家难归,救命的口粮颗粒无收,这些都无异于晴天霹雳,不时在年轻的舅外公头顶炸响。然而,尽管苦难总是如影随形,但是生活总要继续前行。国弱民穷,依靠国家救济太不现实,只能自力更生。擦干眼泪后,要强的舅外公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出家门,向村外的亲朋好友求助。可是,那时候大家都穷,自己吃饱尚有困难,哪还有余粮借给别人呢。就这样,外公走走停停走了20多里山路,甚至跑到了相邻的雷坪镇,却依然没有借到一粒粮食。又饿又困的外公,在经过外婆家时,想起家中的妻儿老小,想想一眼望不到头的苦日子,委屈加上愤懑,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外婆跟前嚎啕大哭起来。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我的外婆早已仙逝,舅外公身体却还硬朗。想起当年那段艰苦的岁月,他仍然忍不住眼泛泪花。他说,若不是外婆替他借粮,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他当时真想跳进舂陵江一死了之。尽管借粮后没几天,全家又陷入了困顿,但是外婆的一句话,总是能在漫漫黑夜里燃起他继续前行的勇气。以至于很多年后,舅外公依然清楚地记得柔弱的外婆悠悠对他说的:苦日子总会有到头的一天。

  那段艰苦的日子,外婆借来的那些救命的口粮,以及外婆那句朴实却又力量无穷的话,成了温暖舅外公一辈子的记忆。

  夜半“小老鼠”

  母亲出生的时候正赶上“大跃进”时期,国家穷,家里也穷,饿肚子是常有的事。体弱的外婆尽管身怀六甲,也没吃上几顿饱饭,因此,母亲生下时就有点先天不足。 好不容易拉扯到上学的年龄,却还是大病小病不断。

  那年,母亲要去离家20里地的初中上学,学校除了交学费外,还要交粮食。那几年的年成不好,不是大旱就是涨洪水,家里的稻子、玉米都没收上来。外婆只好去东家求,西家借,终于筹措到了几斤米。回家后,外婆小心翼翼地称量,平均分给了姐弟5人。估摸着不够,外婆又往每人的布袋子里放了好十一二斤红薯。

  那个年代,母亲在校学习的时候也经常参加集体劳动,她像其他学生一样,拖着稚嫩的身躯,白天要么在水库挑泥巴,要么在学校开荒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等,承担着本不属于学生的重体力劳动。只有到了晚上,母亲和同学们的身体乃至精神才能得到短暂的休息。

  那天,母亲挑了一整天土,浑身累得散了架,简单洗漱后迅速爬上了床。白天,母亲在工地上只吃了一小碗红薯稀饭,还喝了碗三两滴菜籽油搭配四五片菜叶做成的菜汤,这个点肚子早已经饿得咕咕叫了。漫漫的黑夜让伸手不见五指的宿舍更显寂静,不争气的肚子发出的咕咕声也让母亲异常难堪。同学们都已经躺下,母亲犹豫了好一阵,最后还是悄悄地爬起身,手慢慢摸索到了床头的布袋,悉悉索索地摸了好一阵,终于摸到了布袋底部的三个红薯。母亲长舒了一口气,把袋子扎紧后,她选了最大的一个,哧溜一声钻进了被窝,在确认安全后,她像只夜半偷吃的小老鼠,怀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慢慢地啃食起手中的红薯来。一小口,再一小口,每吃上几口,母亲就要停下来侧耳听听被子外的动静,生怕被同学发现了笑话。小小的一个红薯,母亲足足吃了十多分钟。就在她吃完后探出头时,她突然感觉到宿舍里的气氛有点不一样,一阵阵悉悉索索的声音正在宿舍的每个角落不约而同地响起,母亲顿时明白了什么。

  第二天,宿舍的地面上铺上了厚厚一层红薯皮,关于前晚发生的事,没有任何人提起,所有敏感又脆弱的花季少女在这个问题上集体选择了沉默。每当夜深人静,熟悉的悉悉索索声此起彼伏地在各个角落响起时,母亲知道,这是宿舍里的“小老鼠”们又出来“觅食”了。

  白天黑夜的苦干蛮干,母亲羸弱的身体更显娇小。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上重度营养不良,母亲不到17岁就患上了胃病,且一直缠绵至今。每当胃痛袭来,母亲躺在病床上彻夜难眠时,她的思绪总会飘飘悠悠地穿过黑夜,越过崇山峻岭,回到那段饥不择食的岁月。她仿佛看到了山谷里那座孤零零的学校,看到了那一张张因饥饿而泛黄的稚嫩脸庞,耳畔似乎又响起了那阵熟悉的悉悉索索声......

  舔冰棒纸的男孩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姐夫,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姐夫1岁时,姐夫的父亲从部队转业后分到了地区烟厂,算是吃上了国家粮,姐夫跟着妈妈和3个姐姐也陆续进了城。

  与大多数职工家庭不同,在烟厂,姐夫家属于“半边户”,也就是夫妻一方有工作,是城市户口,另一方无工作,属农村户口。家里6口人,全靠姐夫父亲40余元的月薪过活,日子过得很艰难。那时候,姐夫家经常吃红薯饭,一个月也难得沾上荤腥。邻居家的孩子玩着各式各样的汽车,姐夫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有次实在眼馋,抢了一个小伙伴的汽车,结果被母亲狠狠打了一顿。家里买不起电视,四姐弟一到晚上就会抱个小板凳去邻居家蹭电视看,风雨无阻。更叫人难为情的是,姐夫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依然穿着姐姐们穿剩下的花衣服。

  那年夏天天气异常燥热,大街小巷四处回荡着小贩们叫卖冰棒的吆喝声。厚厚的棉被下那个神秘的白色泡沫箱,勾起了姐夫无尽的遐想。可是无论姐夫怎么哭闹,父母都没有给他买过一根冰棒。家里实在是太穷了,节俭的父母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怎么可能花这“冤枉钱”呢。

  在大院里,穷人家的孩子总是特别惹眼,姐夫也不例外。那天,院子里的一小伙伴买了根盐水冰棒,特意在姐夫面前炫耀了半天,姐夫肚里的馋虫瞬间被勾了起来。他直勾勾地盯着小伙伴的背影,眼神里满是羡慕。小伙伴撕下冰棒纸后,姐夫顾不上多想,一个箭步冲上去,利索地捡起了地上的冰棒纸,贪婪地吮吸起来,丝毫顾不上小伙伴放肆的笑声。甜甜的冰棒水似一滴甘露,滋润了这个懵懂的男孩,此刻,他的心里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姐夫一边舔着手中的冰棒纸,一边密切关注着小伙伴的动向。当小伙伴吃完冰棒,手中的小木片落地的那一刻,姐夫再次以最快的速度捡起来,迅速扔进口中,津津有味地吮吸冰棒的余味。这一幕恰巧被姐夫的母亲撞见,她顿时愣住了,随即转身出了院子大门。

  那天回家,姐夫的母亲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个红苹果,平均分给了四姐弟,自己却没舍得吃上一口。因为,那是拿买药的钱换来的,唯一的一个苹果,是姐夫盼望已久的人间美味。

  若干年后,姐弟四人相继参加工作,家境也日渐富裕。每当觉得姐夫花钱缺少节制时,姐夫的母亲总要旧事重提,提醒姐夫要勤俭节约,不要忘记那段艰苦的岁月,不要忘记自己及家人遭遇贫穷时那种绝望的心情。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细胞,我的舅公、母亲以及姐夫经历的故事,充满时代色彩,是那些年代鲜明的记忆。虽然我没有机会亲历,但是,每当听他们娓娓道来时,我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重。虽然,那个年代发生的人和事,已经像一艘艘远去的帆船,慢慢驶入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那段特殊时期发生的故事所带来的反思却一直没有沉寂。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人民。

  94年披荆斩棘,94年栉风沐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历一次次惊涛骇浪,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经历的坎坷与崎岖非常人可以想象。同样,全面建设小康的道路也并非一马平川。从1979年12月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概念至今,已经整整过去36年。一代代共产党人艰辛求索,不辞劳苦,付出了巨大代价。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弱则民穷,国富则民强。任何时候,个人及家庭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那些艰苦的岁月,不仅赋予我们釜底抽薪的勇气,更给了我们迎难而上的信心。身为共产党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以客观的视角看问题、作决策,以发展的眼光定目标、绘蓝图,以坚定的信心攻堡垒、过难关,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努力奋斗,共同谱写“十三五”规划新篇章!我们坚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来源:嘉禾网

作者:王湘华

编辑:邓和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