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滚滚“天河”涌动民族魂

来源:嘉禾网 作者:黄志平 编辑:邓和明 2016-07-18 10:33:42
时刻新闻
—分享—

副标题:——红旗渠参观学习散记

  □ 黄志平

  “红旗渠”三个字在我的记忆中很是模糊,几乎尘封。6月20日至24日,有幸参加了省编办组织的红旗渠干部学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学习,才又唤醒了对“红旗渠”的记忆。三天集中学习,课程满满,听讲座、看视频、观话剧,与红旗渠劳模代表座谈互动,走“红飘带”沿红旗渠现场感悟,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听讲解……虽然匆忙紧张,却丰富了我对红旗渠的认识:一部雄壮、凝重、鲜活的历史教科书,一首劳动人民“人定胜天”的英雄赞歌,一个凝聚体现中华民族特质的真实载体。太行巍巍,“红旗”飘飘,流淌奔涌着“中华魂”、“民族魂”。

  红旗渠起于困境,成于壮观。红旗渠,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溉工程。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源于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浊漳河沿太行山横贯东西。总干渠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绵延于峰峦迭嶂林立,悬崖峭壁高耸的巍峨太行山腰。干渠、支渠、斗渠、毛渠全长1500余公里。

  6月22日上午,现场体验学习。我们行走于红旗渠,犹如攀登悬崖陡山。抬头仰望,壁立千仞;低首俯看,崖深幽幽,让人头晕目眩,胆膻心惊。此情此景,勾起思绪:是什么境遇驱使当时的林县人筑就了这道“水上长城”?困则思变,林县人民在困境中奋起,“重新安排林县山河”。林县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 债,穷人日夜愁。”民谣真实道出了林县水之稀缺、珍贵;道出了老百姓盼水、惜水的心声,也道出了他们心中的苦楚和辛酸。而一组组数字更是沉淀了无数代林县人的无奈,也更浸砺了林县人民改水兴水的决心与斗志。据史料记载:1436年至1949年,514年间,林县旱灾100多次;灾荒把人逼入绝境,人相食5年次;1942年到1943年大旱年成,饥荒笼罩,逃难避灾者多达10800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4%;解放初期,林县550个行政村,翻山越岭,涉阻越险远至数华里、几公里外取水村落,多达307个,林县98.5万亩耕地,仅1.24万亩是水浇地,98.7%的耕地是靠天产粮。苦难,对一个民族而言,既是痛苦的煎熬,更是精神的磨砺。有时苦难,也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精神迸发的引擎。

  红旗渠始于悲壮,终于辉煌。红旗渠的建成,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痕,彰显出“愚公式”人民“智造”。太行山是个蕴藏神话故事和革命斗争传奇的地方。当人们感叹愚公之“愚”时,当红旗渠成为“愚公式”的现实杰作时,无不被“红旗渠”精神所感动和折服。为摆脱“旱魔”,改善自身的生存境遇,1960年2月11日(新春正月十五日),当时的林县县委、县人委发动动员令,5万多劳动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太行山,在70多公里的总干渠线上拉开战场,打响了定叫林县山河换新颜的修渠战役。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民力物力匮乏,技术设施落后,林县修渠伊始,家底只有300万元资金,3000万斤粮食。红旗渠的建成,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总干渠70.6公里长,悬挂于太行山腰。干部群众施工时,可谓脚“踩”祥云,在上无攀附之物,下无立足之所,用麻绳缠腰,从山顶吊下,悬空挥锤凿山,一锤一钎,硬是将太行山拦腰劈开。缝山打洞,缝谷架槽,石头虽硬,但是没有干部群众斗志硬,困难虽大,但是没有修渠劳动民工的决心大。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峻工;1969年7月干、支、毛渠贯通相连,婉延1500公里的“水上长城”横空出世。穿行于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的红旗渠 ,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渡槽151座,开凿隧洞211个,修建各类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整个红旗渠兴建过程中,共81名干部、民工长眠于太行山。十万劳动人民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有力的擘膀,不屈的脊梁,让“水龙”随人民的意志,造福了50多万当时林县人民,浇灌全县54.4万亩耕地。当我们攀登穿行在红旗渠4.3米高的渠墙上时,当我们仰望巍巍太行山时,无时无刻不感受到那段修渠岁月的坎坷峥嵘,那段修渠历史的雄浑悲壮。也深深地体会到上世纪70年代周总理的自豪与骄傲:“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归于平淡,刻于历史。红旗渠通水至今,穿越两个世纪,渠水悠悠,静静流淌,犹如轰轰烈烈修渠历史归于寂静平淡;太行高耸,巍然屹立,犹如一座永恒丰碑,镌刻了那段光辉而不平凡的历史。修渠过程中,耗费23万吨水泥,50万吨石灰,1200多吨炸药,全都是人民群众自己采集制造。烧制水泥,石灰的过程,正是熔铸了劳动人民“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豪迈;铁姑娘队、青年突击队握钎挥锤,凿洞劈山,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锤炼锻打。修渠民工一天6两粮食定量,吃不饱,上山采野菜,下河捞水草充饥,困难面前从不退缩。共产党员除险队长任羊成,悬在半空,泥石迎头崩落,三颗门牙砸脱,“轻伤”不下火线,把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把安全的平台创造给他人,不畏艰险,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慨,太行山为之动容。时任县委书记杨贵,顶着告状中伤的委屈,面临撤职查办的压力,扛住违背中央的帽子,毅然决然站在修渠大军前列;红旗渠通水庆典时刻,数万民众跪拜欢呼……那种境遇,那种情景,令人回肠荡气。正所谓“梦想铸铁骨,壮志撼山岳。”

  三天的学习参观,穿过时光隧道,回望那红旗漫卷的场景,解放战争时刘邓大军战斗过的太行山上,铺陈与席卷的豪迈,撞击与坚韧的气势,攻坚与坚守的勇猛,永远律动在太行山上!

  巍巍太行,镌刻不朽的是中华魂、民族魂!

  悠悠旗渠,奔涌不息的是民族魂、中华魂!

来源:嘉禾网

作者:黄志平

编辑:邓和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