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毛泽东的诗人之志

来源:嘉禾网 作者:邹平元 编辑:邓和明 2016-09-13 09:47:21
时刻新闻
—分享—

  □ 邹平元

  今天是9月9日,毛泽东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四十周年了,但毛泽东的精神却永远留存在中国人民心中。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诗词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欣赏、探讨、研究,毛泽东诗词的历史与现实价值,越来越被时代所证实、升华。2014年7月由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联合举办中国传统名诗词评选活动,评选出的100部(首)中国传统名诗词中,毛泽东诗词有五首名列其中,其中《沁园春·雪》位列第一。“位列第一”,这是毛泽东诗词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也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词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毛泽东诗词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诗言志”是我国诗歌的主要理论和优秀传统。作为政治家诗人、诗人政治家的毛泽东,伟大的革命理想和意志,贯穿于他的一生,“诗言志”也自然成了毛泽东诗词的主要纲领。伴随着毛泽东的经历,毛泽东诗词是他革命一生的真实写照,记载着毛泽东忧国、救国、治国的崇高志向和伟大人格。

  一、忧国之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为了探求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中国的先进分子带领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在苦难和挫折中求索、在风雨飘摇中前进,敢于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表现出了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毛泽东同志在青少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毛泽东之“志”,有着深刻的内涵,既包括了远大的理想和报负,又饱含着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与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一样,在毛泽东诗词中,从忧国、救国到治国,他的伟人之志,在不断的升华,也在不断的成功。

  1925年,在“风华正茂”的“峥嵘岁月” ,毛泽东意气风发,心情很是舒畅,在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故地重游,回首往事,展望未来,写下了《沁园春·长沙》,成为毛泽东诗词早期代表作之一。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屈原式的天问,表达了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和投身革命的一腔豪情,并为中国革命的未来走势作出了深刻而有力的预言,抒发了作者胸中深沉的心事,充分表现了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

  1927年,正值中国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正洋洋得意地初临王位。可是整个中国的局面仍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扑朔迷离的烟云密布大地。处于大革命失败的前夕,此时的毛泽东“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为了找到出路,诗人怀以苍凉悲壮之情登上黄鹤楼一吐心曲。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泽东,这位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的一代诗人兼革命家,以其独有的胸襟及气概表达了他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当时,中国革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大革命阵营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和争论,已经引起了作者内心的忧虑和沉思,看着滚滚翻腾的江水,诗人把酒酹江以抒壮志,心中既有对革命严重危机的无比焦虑与忧患,更有渴求投身于战斗的伟大抱负和急切愿望。

  二、救国之志

  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中国革命的历史责任自然的落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毛泽东,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作为己任,变忧国为救国,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更加众志成城”。逐步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救国救民之路。从“霹雳一声暴动”、“百万工农齐踊跃”,到“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作为“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的代表作,《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北国风光的赞歌,在词中,作者发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惊天之语!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展示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伟大的抱负,流露了对光明前途的无比信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崇高的革命气概、无产阶级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作者的伟大抱负和雄视百代的豪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是对诗人十年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天问的最好回应,是诗人从忧国到救国志向的历史升华。

  昆仑山是我国最大的山脉之一。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有感而发,写下了《念奴娇·昆仑》。诗人把自然的昆仑与人类的历史盛衰联系起来,使得昆仑不仅与人类的历史命运相关,而且赋予了昆仑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同时作者把昆仑山作为历史文化的象征,然后“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希望这种文化能让世界共享。让“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是多么宏伟的气魄,多么高旷的襟怀,多么豪迈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及其中国共产党人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改造人类社会,实现共产主义世界大同的革命理想,成为“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呐喊曲。

  作为官僚资本主义代表的蒋家王朝,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最后一座大山。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国共和谈破裂。毛泽东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抵抗共产党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跨过长江,直捣南京,将红旗插上了国民党“总统府”。毛泽东欣闻南京解放的喜讯,挥笔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战略家的胆识和气魄。面对解放南京这一重大历史性胜利,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纵观历史,透视现实,提出了狠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思想,这不是一个战役、一场决战成败的评价问题,而是关系着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着亿万人的命运。提出“追穷寇”的战略决策,是欢欣之后的沉思,是新的运筹帷幄。是诗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宏伟志向的集中体现。

  三、治国之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作为共和国领袖的毛泽东,在他治国理政的理念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共产党要为人民谋幸福。他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从来不被任何外来压力所屈服。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为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就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凌云壮志描绘出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改造长江、利用长江,在三峡建立水库曾经是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壮丽事业,毛泽东把他作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不懈追求的夙愿,充分表现了一个人民领袖为民谋利的高尚情怀和改造自然的战略气魄。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面临着社会主义建设的繁重任务,而且面临着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干涉、挑衅和威胁。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最困难的一段时期。面对“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的国际国内压力,毛泽东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顶住了原子讹诈、强权压力,顶住了各种场所的围攻和各种文字的咒骂,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英雄气概,写下了一首旗帜鲜明的反帝、反修的战歌《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愈是困难,毛泽东表现愈是坚强。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这就是一个伟人面对“高天滚滚寒流急”时,发出的铮铮誓言,充分展现了一个大国领袖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伟大胆略和宏伟气魄。

  从忧国、救国到治国,毛泽东的一生,是立志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逝人已去,事业犹存。“装点此江山,今朝更好看。”今天,我们可以告慰伟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并在继续前行。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者系中共嘉禾县委党校)

来源:嘉禾网

作者:邹平元

编辑:邓和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