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记第三代红军守墓人彭子文
□杨昊林
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晋屏镇甫口彭家村一条崎岖的山路上,有一座当地乡镇政府专门为红军烈士修建的墓。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望着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墓碑,伫立许久,然后默默将点好的三炷香放在墓前,深鞠一躬,便开始清理起了墓碑周围丛生的杂草。
这是2017年的7月8日,是老人为红军烈士扫墓的日子。老人名叫彭子文,是当地为34名红军烈士守墓八十二载的守墓人家族的第三代。在清理杂草的过程中,老人向我们娓娓道来红军墓与他们三代人守墓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4年的11月17日,中国红农红军“红星”纵队长征途径石羔乡甫口村赤珠岭时,与国民党部队二十三师李云杰部队遭遇,战斗异常激烈,34名红军战士光荣牺牲。当地农民协会会长彭助立,即彭子文的祖父受部队指导员之托,承诺将34名红军烈士安葬,并自愿成为了为红军烈士守墓的第一代守墓人。
彭助立去世后,其子彭作恭接过守墓人的重担。在当地解放后,彭作恭决定为光荣战死的红军烈士们立一块墓碑,无奈手头拮据,只能说服家里人将自己祖父的墓碑改字。1975年,为34名红军烈士建立的墓碑终于矗立在赤珠岭上,上面刻着“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故事到了第三代,彭子文说自己从12岁起就跟着父亲彭作恭祭拜红军烈士,并一起为这34名亡魂守墓。
2013年,彭作恭离世,彭子文放弃长沙的富裕生活,接过守墓人家族的传承,为红军守墓至今。
彭子文的家就住在离红军墓不远的地方,往返步行时间不超过50分钟。彭子文说自己每隔几天就会来红军墓上香祭拜,清理杂草。
扫墓结束后,受老人之邀,我们来到了他的家中。老人的家不算大,但是非常整洁,屋子的角落里还摆放着几样民乐器。“我平时没有什么别的事情,就喜欢摆弄一下这些东西。”老人说。据我们了解到,老人一直一个人住在这里,有时候他在长沙经商的儿子会从长沙赶回来看望他。
由于三代人为红军守了八十二年的墓,彭子文在当地享有一定声望,不仅在村里负责宣传思想、调节纠纷等工作,而且还亲自牵头,联合老一辈艺人组建了三十多人的彭家村花灯剧团。嘉禾花灯是湘昆三大地方文化名戏曲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彭子文的带领下,彭家村花灯剧团获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嘉禾花灯传承基地荣誉称号。
关于父亲彭作恭,彭子文坦言自己深受他的影响。自己担起守墓人的责任既是想继承父亲的遗志,也是想让这些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不被历史遗忘。在交谈过程中,老人还向我们展示了父亲向政府请求修缮红军墓的信件以及扫墓时的祭文。而在被问到“您守墓这些年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事”时,彭子文则回忆起了他父亲还在世时,有一次患重感冒发烧住进了县人民医院打吊瓶,突然想起来要给红军扫墓的事情,拔掉针头就要往外走。彭子文劝不住父亲,只能陪他回到家中,带着祭品去给红军烈士扫墓。
在对青年人的期许上,彭子文认为青年人是“未来国家的栋梁”,在教育问题上,希望青年人“一定要对历史有所了解,继承红军当年英勇顽强的精神,不能忘记历史。“
八十二载岁月,三代人的坚守。这段意义特殊的”长征之路“,延续的不只是红色血脉,还有红色精神。在我们离开前,老人依旧不忘叮嘱我们“一定要多听历史,多了解历史,不了解历史就没有前进的方向“。(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
来源:嘉禾网
作者:杨昊林
编辑:邓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