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故园情怀

来源:嘉禾网 作者:尹振亮 编辑:李媛媛 2019-10-21 11:52:16
—分享—

○ 尹振亮

跟二十年前踩踏在老家村口那条揉筋泥路上一样,我们每前行一步,都会雕琢出一只或深或浅,或弯或直的脚印,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也是如此,或浓或淡,或明或暗,穿透了岁月时空……

五十年前的一个夏日,老祖宗留下的那间熏满黑尘的小瓦房里,和着瓦砾下流淌的雨滴声,我来到了这个世界。

老祖宗生养我的那方山岳,虽然不是峰叠峰,壑接壑的十万大山,但记得在小时候读书时,镇上的同学都戏称我们是“山里娃”、“岭边牯”。

山里的路,每一条都很陡,很弯,但“山里牯”的膝盖骨宽,脚底板厚,耐走耐磨。记忆中,在我身处该坐学堂品诗学书的孩童年岁,就少了同龄人那份天真与烂漫,早早挤进了“穷人家孩子早当家”的序列,一双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村后大山般的重量。

山路崎岖,苦水浸泡。十八岁之前留下的轨迹,烙进村前村后那弯弯曲曲的石板路,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一种历练,一点盘缠。

故乡村口有条小溪,名叫花溪。孩童时,我和小伙伴们除了到河里摸鱼抓蟹游泳外,还经常找些牛皮纸,折叠成两头尖尖的小纸船,蹲在河边,顺着流水放行、祈祷。河水悠悠,小纸船载着我的青春梦想,一路跳过山涧,穿越舂陵,奔涌湘江,汇入大海。

沿着山路上踏出的脚印,在十八岁开花的年轮,我如鱼得水,来到了南疆,在绿色的军营里寻找人生坐标,描画新的人生轨迹。

军营是座“大熔炉”。我每天除了完成拉练、泅渡、野外生存、紧急战备等“正餐”生活外,还把自己的文艺梦、文学梦藏在被窝,挂在浪尖。

我从小就受教私塾的爷爷的染濡,满脑瓜子里塞着爷爷讲的西汉著名政治家孙敬“头悬梁锥刺股”;西汉丞相、学者匡衡“凿壁借光”和晋代御史大夫孙康“映雪读书”等励志典故。茶余饭后,我少了随同战友上街逛马路的乐趣,把一个月十二块钱的津贴费,抠出一半用在购书买纸墨和参加各类新闻写作与文学函授,每天盯着床头自撰的“耐得寂寞,埋头读书”八个字,在方格纸和方块字间“执迷不悟”地追寻着,恰如白云追寻蓝天,溪流追寻大海一般。

我不想用别人的汗水浇灌自己的灵魂,我只想用别人的真情和故事温暖自己及身边人的心。回首往事,在用青春和梦想堆聚的时光里,我把自己的足迹留在了南海,犁进了东海,挂到了浪尖,唱响了“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红红的领章映着我开花的年岁,虽然没戴上呀大学校徽,我为我的选择高呼万岁”的歌谣。经过十三年青葱岁月地锻打,我用笔墨成就梦想,把自己发表的上千篇剪贴稿,按照“军营记忆”和“人生乐谱”,装订成四大本的装订本,给投身万里海疆的那段无悔时光添加了注释,增长人生厚度。

我家乡的地貌多为喀斯特地貌,地下水资源丰富,在许多的溪边、村口、山涧都能看到一口口甘甜山泉,流经阡陌,氤氲故土,流进乡亲的心田。

戎装卸下换新装,满腔赤城韵故园。在二十年前的一个夏日,微风拂煦,我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湖南嘉禾,走上了梦寐以求的新闻宣传岗位。面对全新天地,我记起了爷爷曾在信中写下的这样一段话:人这一生,要受多少的苦,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必须沿着自己心的方向,脚踩大地,坚定持久地去走,接纳所有的好与不好,承担所有的责任和义务,无怨无悔地付出,心甘情愿地承受,生命才会有长度,生活才会有热度,人生才会有厚度。爷爷的话,就像我在大海航行时的“灯塔”,矗立在我的心海。

从浩瀚的蓝色大海回到无垠的“生活海洋”,我把部队锻铸的一身“铁骨”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之中,迎接新的考验。

难忘2008年那场百年不遇的暴雪冰灾。大地上,除了村庄和城镇的上空能看到一些其他颜色外,放眼望去,四处都是白皑皑的雪域。一座座的厂棚垮塌了,一根根的电杆折断了。一天两天,十天,半个月过后,我所在的南方小城成了受灾最严重的孤岛,水停了,电断了,路面结冰,车辆通行受阻,各种生活物资无法顺利进入,白菜卖成了肉价,蜡烛变成了珍品,人们要想洗个热水澡也成了一种奢望……我的家乡,一座千年古堡,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国务院总理发话了;河北的志愿者赶来了;山东的发电车开来了;河南的抢修工人派来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涌来了。一时间,嘉禾大地上,涌动着一股股爱心暖流,演绎出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

那年1月28日下午,天空似蒙着一大块灰暗的抹布,把大地压得像盖在人们头顶上的一口鼎锅。已连续加班加点半个多月的嘉禾县供电公司工人肖建华、李学欣、邓建国等5人又受命抢修行廊境内的一高压电线。肖建华穿上脚扣踏板,冒着凛冽刺骨寒风,攀上了10米高的输电杆灯架处。正在他处理断线接头时,长时间承受巨大冰雪压力的电线杆在一声巨响后“吧嗒”折断,肖建华随着电杆摔落到雪地上,在送往医院途中,光荣殉职,把身躯在苍茫的雪域上耸起了一堵永不融化的冰雕。记得在釆访完肖建华的英雄事迹当天,我连夜赶写稿件。初稿手写完成后,没地方打印,我说服妻子,钻到一商业网吧去打印。那一夜,稿件改了一次又一次,妻子则打印一遍又一遍,困了,她就趴在电脑桌边打个盹,没有半点怨言。等稿件打印好了,急着要发出去,当时我和妻子都不会使用电子邮件,怎么办?情急之中,妻子说:“回家去叫儿子来帮忙吧,他肯定会弄。”于是,我急忙跑回家中,把正在熟睡中的儿子叫醒,接到网吧帮忙,等稿子发送出去,已是清晨四点半钟。我们一家三口如释负重,在网吧里花了45元钱,每人泡吃了一盒方便面。清晨,一篇2600多字的大通讯,在新华社发了通稿,肖建华的英雄事迹似一股春风,温暖了三湘儿女,市委书记来了,省委书记来了……

2008年大年三十的那天下午,天空没有放晴,大地仍被冰雪裹着,屋檐下挂着铁杵般的冰柱。为使市民们过好除夕、春节,从山东、河北来的电源支援车分别在嘉禾县城人口密集的小区发电供电。职责和使命所然,囫囵吃过午饭后,我背起照相机,揣着采访本,奔赴到各个电源发送点,整个人就像织布老人手中的梭子,徒步在每个电源车发电现场穿梭着。到了灶火要照亮墙壁的时候,妻子打来电话说:“过年的饭菜都搞好了,赶快回来吃饭吧。”匆忙中,我回答说:“好,好的,马上回去。”话没说完,又见好几位居民提着煮好的过年饭菜送到了发电车旁。采访、照相、录音,一时间,忘记了所有。

“来,各位大师傅,你们趁热吃了,这碗是土鸡汤;这碗是我们嘉禾的过年肉——炸皮肉;这瓶酒,是我们嘉禾的倒缸酒,把它喝了,可以热热身子骨”。一位头发花白的汉子揭开提在手上的铝桶纱布盖,边说边递给发电工人。身材高大的北方汉子见状,口里不停地念着:“谢谢大伙,谢谢乡亲们!感谢你们的好心好意,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在发电车的两边,市民贴出一副对联:“感天动地援电工,过年别忘共产党”的春联。而等我赶回家时,妻子生气地说:“大过年的,我把菜都热过两次了,你就不能回家陪我们吃了再去?你看看都几点钟了?”我无言以对。吃完饭,我又钻进书房,打开电脑,把发生在供电现场的各种感人故事撰写成《外来援电工人的年夜饭》,发给各级新闻媒体。高兴的是等我次日醒来一搜索,《湖南日报》《郴州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都编发了饱蘸我辛勤劳动和妻子默默付出的新闻稿。

回到地方从事基层新闻宣传工作,我每天都是采访、写作、饱览诗书,每天都有股使不完的劲头。特残战斗英雄言传身教,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劳模世家”一家四个劳模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大美妻子,几十年照顾高位截肢丈夫;双目失眠夫妻,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福利院一百多名孤儿考上大学,回报社会等近两千篇新闻报道和数百万字的公文材料及文学作品,让我在故乡的红土地上画出了靓丽的人生轨迹。

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红三、红六、红八军团均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发生了多次战斗。特别是1934年11月17日,中央红军一部途经嘉禾县甫口村时,遭遇国民党部队的阻击,34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时任嘉禾农民运动协会会长的彭助立,带领乡亲含泪把这些烈士合葬,并找来荆棘杂草将烈士墓掩盖起来。此后,红军墓成了彭助立的牵挂。一有时间,他就到红军墓前修排水沟、种植草皮。1944年春,彭助立病重,临终前嘱托儿子彭作恭要世代接力为红军守墓等。为采写好这条新闻,我长时间深入到彭作恭老师家里,与他交朋友,勾起他的回忆,把他长年累月清扫墓地,祭祀先烈;以红军墓为主题,给村里孩子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素材,收集整理成新闻故事,先后被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南日报》等10多家媒体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7年7月,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采写的新闻特写《四代人为红军守墓》一文荣获报纸类铜奖,成为当年唯一一位荣获中国新闻奖的基层业余通讯员。

地方与部队是“两重天”,火辣的生活味道,让人感受到一种战天斗地的生命体味。我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谁都看不到终点,也看不到结局,只有把它想象成美好的,你的脚步,你的心身,才会轻松自如。

踏过泥泞知天命,何惧春暖与冬寒。捧吸着家乡甜润的山泉水,我躬耕田垄,聚力民生,用脚板丈量故土,用情怀放歌故园,不仅撰写并出版了5本包括报告文学、长篇小说和散文集在内的近百万字的书籍,还在主管全县新闻宣传工作的同时,收获了诸如郴州市首届五四青年奖章、郴州市十佳荣复转退军人、嘉禾县劳动模范等人生光环与事业荣光。我庆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遇见了无数慧眼识珠的“伯乐”,才得以在山寨、大海、故园这不同的人生驿站,实现了事业上的一次次地蜕变与跨越,用情感、情爱与情怀,画出了实实在在的人生同心圆。

筚路褴褛,匆忙穿越奔涌且悲喜的半个多世纪,在知天命的年轮里,我遂如梦方醒,撸卷袖子,抖落尘埃,细数山溪浩荡成蔚蓝海洋,流向远方;盘点山路蜿蜒成盛世诗笺,漂挂在白云深处……


来源:嘉禾网

作者:尹振亮

编辑:李媛媛

本文链接:https://www.jiahexinwen.com/content/2019/10/21/614247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