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是湘、粤、闽等地对集市的俗称。圩,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商品与货币流通的重地。千百年来,分布在城镇或散落于乡村的圩,承载着俗世众生日常用品补充或交换的重担,缔造了许多的商家富户,催生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商业传奇,留下了一堆堆或喜或悲,或嗔或怒的尘世传说。新纪元的到来,一座座古圩悄悄地在向“市场”转变,当市场的概念定格在现代人的脑海中时,圩便成了历史,成了现代人追寻和抚摸的古迹。
嘉禾县广济圩古市场位于石桥镇石市村,又称“石桥圩”,是嘉禾有史料记载的形成最早的古圩场之一,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663年),清道光三年(1823年)重建,现存圩场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每逢赶圩日,附近“两市三县”村民蜂拥而至,在此交易商品,广济圩成为辐射周边邻县农副产品的集散基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毛致用在视察时曾为该圩场欣然题写“石桥市场”。
广济圩古市场全长约100米,宽30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有12个凉亭,全部为方形石柱、木梁架结构。每根石柱健硕粗壮,直指苍穹,横梁匀称厚实,横亘坊中,木石青瓦均凸显出古人精湛的建造技艺,见证了无数豪侠聚义、车水马龙的场景。石桥籍著名作家古华创作的小说《芙蓉镇》笔下的“闹市”即指于此。
古市场原有石柱108根,现存石柱98根,每根石柱上都刻有捐赠建坊财物的人名、村名、官职、科甲、捐款数额,捐款石柱对数和日期等。其中,不乏石桥历史上的名人,如苏州知府周如清、福州推官周思、嘉禾建县史上唯一进士罗以纯、追随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提督罗灶升、清乾隆博士子员罗绳、庠生罗乃大、罗开典等。这些史料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珍贵档案,对考究“京西古道”具有深远意义。
京西古道是指古代京城(长安)通往广州等地,一条主要用于驮运荔枝、食盐、煤炭、糖、朝圣的官商古道。广济圩古市场就建在京西古道“石市永安街—周家门坊—石桥铺驿站—石狗岭茶亭—太平铺驿站”段,古市场旁是曾经远近闻名的“永安街”,属湘粤赣三省交会之地,在民国时期这条街汇聚了几十家商会和会馆。古道上曾经商贾如云,是南来北往的大动脉,现嘉禾境内在古道上的分布有广济圩和太平圩两个圩场,广济圩与太平圩之间相隔30华里,中途还建有石桥铺古驿站,为旧时官员食宿,换马的场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广济圩古市场已经完成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嘉禾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广济圩古市场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点,2021年被公布为郴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扫码收听
嘉禾人民广播电台,嘉禾人自己的广播电台!
在嘉禾就听FM101.6
文稿提供:周治安
制作: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刘畅
来源:红网嘉禾分站
作者:红网嘉禾分站
编辑:唐麒斌
本文为嘉禾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jiahexinwen.com/content/646842/56/14176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