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的嘉禾县,热浪如潮,大地被炙烤得发烫。然而在这片滚烫的土地上,乡镇民政办的基层工作者们正用汗水浇灌温情,为每一个陷入困境的人撑起一片荫凉。他们的身影穿梭在街头巷尾与田间地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为民服务”的重量,让民政的暖阳穿透酷暑,照进每个需要的角落。
一碗热饭,串起跨镇的温暖纽带
广发镇民政办的办公室里,一碗刚出锅的热饭还冒着热气。这份简单的餐食,被轻轻递到了一位步履蹒跚的求助者手中。他来自几十公里外的龙潭镇,因神经问题无法劳作,一路流浪至此,饥饿与疲惫几乎将他压垮。
“先吃饭,慢慢说。”民政工作人员的话语像一股清泉,驱散了他眼中的惶恐。没有繁琐的流程,没有冰冷的询问,工作人员一边让他安心用餐,一边紧急联系龙潭镇民政办工作人员,辗转找到了他的弟弟。临行前,50元路费被塞进他手里:“路上小心,到家报个平安。”
“只要有人求助,就不能让他空着手离开。”这是所有乡镇民政工作者的共识。在他们眼中,救助从来不是任务清单上的条目,而是刻在心底的责任——饿了给口饭,冷了添件衣,难了指条路。正是这份“不让求助者空返”的坚持,让许多像这位流浪者一样的人明白:困境中,总有一双温暖的手在身旁。
四十度高温下,为四个孩子托起明天
同样在广发镇,另一群县民政工作者正顶着38℃的烈日,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乡间小路上。他们要入户核实的,是一户特殊家庭:父亲早已是重残,母亲近期也因意外致残,四个孩子全靠年迈的奶奶拉扯。
“孩子们怎么不在家?这么热的天,去哪了?”看着空荡荡的屋子,随行的工作人员忍不住问道。村儿童主任的回答让人心头发紧:“跟着奶奶在水田里插秧呢。”
循着指引来到田间,眼前的景象让见惯了困境的民政干部红了眼眶:四个孩子稚嫩的双脚泡在滚烫的泥水里,被蚂蝗叮咬时只是咬着牙抹抹汗,继续弯腰插秧。他们的暑假,没有空调与玩具,只有烈日下的劳作与沉甸甸的生活重压。这个靠着低保金勉强维生的家庭,在母亲致残后彻底陷入绝境,连奶奶的房子都是远在广东的姑姑出资修建,两个重残的父母也全靠姑姑照料。
“绝不能让孩子在困境里看不到光。”核实情况的工作人员当即加快流程。令人欣慰的是,从下个月起,这个家庭将每月收到4800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当奶奶得知消息时,满是皱纹的双手不停颤抖,泪水顺着沟壑般的纹路滑落:“这下能给娃买他们想吃的水果了,不用再为活命发愁了……”
这笔钱,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孩子们不必再在酷暑中过早承担生活重压的希望,是奶奶能多些时间照料孙辈的底气,是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重新站稳脚跟的支点。
最后一公里,走出最暖的民心
乡镇民政办,是民政工作连接民生的“最后一公里”。这一公里,不长,却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期盼;不难,却考验着每一位工作者的初心。在嘉禾县的十个乡镇,民政办主任带着社工日复一日穿梭在田间地头:为低保家庭送去救济金时,会细心叮嘱“天冷记得添衣”;为困境儿童申请助学补助时,会蹲下来问“想不想继续读书”;为残疾人士落实帮扶政策时,会手把手教他们填写表格……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用一句句耐心的解释、一次次及时的救助、一份份真诚的牵挂,让“民政”二字变得可触可感。就像那位为流浪者端饭的工作人员,就像为四个孩子加急办理补助的干部,他们用脚步丈量着责任,用爱心铺就了这条“最后一公里”的温暖之路。
“为民服务不是口号,是看着困境中的人露出笑容时,心里那份沉甸甸的幸福。”一位在民政系统工作了28年的工作人员感慨道。在嘉禾县的烈日下,这群基层民政人正用行动证明:最动人的从来不是誓言,而是有人在你最难时递来一碗热饭,有人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为明天奔走,有人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让每个困境中的生命都能找到依靠。向他们致敬——是这些平凡的身影,让民政的暖阳照进每个角落,让希望生长在嘉禾的每一寸土地上。
来源:红网嘉禾分站
作者:李仙瑰
编辑:刘芷希
本文为嘉禾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jiahexinwen.com/content/646941/51/15134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