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嘉禾民间谚语

来源:​红网嘉禾分站 作者: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雷克昌 编辑:刘芷希 2025-03-17 08:56:14
—分享—

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口头流传的定型化的艺术短语。它是人民智慧和生产斗争以及各种生活经验之总结,也可以说是一种带有讽劝性、训诫性、经验性和哲理性特征的语言结晶。嘉禾民间谚语和嘉禾民歌、民间故事一样,是嘉禾县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有人说谚语是语言中的“盐”。人吃菜,少不了盐,没有盐就淡而无味。说话和写文章,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就枯燥无味,而这“生动活泼的语言”,自然就包涵着谚语的运用。谚语的产生来自于生产生活,并积极作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所以举凡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家庭,一切社会关系,无所不包,无不有所反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前人不说古,后人冒得谱”。嘉禾人常在讽劝、训诫类民谚前冠以“古人说”、“俗话说”、“老辈人说”,把它看作是“箴言”、“经典”,照办不误,并经常引用作为某一观点的论据。如劝人勤劳有谚云:“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夫勤无懒地,妇勤无烂衣”。规劝节俭有谚云:“紧紧手,年年有”,“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特别是被誉为“花中之花”的农谚,其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性作用极为明显。如不注重(节令、气象、物候等自然规律)的变化,不遵照自然规律的谚语去实施,农业收成必遭影响。所以有人称农谚是“半截子科学”。如:“云往东,雨无踪;云往西,雨凄凄;云往北,好晒麦”、“月亮生毛,大水冲成潮”,总结的是气候变化的规律;“立春犁田,春分耙田,清明浸种,谷雨薅田”,点出了耕种的时令;“深栽茄子浅栽葱”,一深一浅,说的是种菜的技巧;“深耕多一寸,顶上一层粪”,点明了深耕细作的重要性;“桃三李四梨五年,枣子当年就还钱”,刚概述了四种果树的成长挂果期。

嘉禾的民谚,颇具特色。它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容易为人理解。如“调还是花灯好看,歌还是伴嫁好听”,是指本乡本土的戏曲歌舞,乡味十足,妇孺皆知;“夜路走多了,总会碰到鬼”,说的是坏事干多了,总会得到惩罚;“人情一把锯,有来也有去”,说的是交友之道,要知礼尚往来。“吃个虱婆有只脚”,意指交情之深,“眼泪淘饭吃”,意指苦难之重。“五寸喉咙深似海“,意指馋嘴欲望难填。精炼性是嘉禾谚语的基本特征,如果说史诗是民间文学的宏篇巨著,那谚语则是最精致、小巧的作品。如“好人说不坏,好酒说不酸”、“一人有福,带起满屋”、“人到礼到”、“哪边火大烤哪边”、“雷公不打吃饭人”、“有奶便是娘”,都是用一两句话,四五个字就说道出一条经验或一个道理。嘉禾民谚往往以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感染人、教育人。有通过选取一两件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手法加以概括的,如“烧瓦的住茅房,闲坐的住厅堂”、“穷人的汗,富人的饭”;有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表明某种思想的,如采用排比句式,层层递进的谚语“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喻物在前,喻体在后的谚语;“灯不拔不亮,理不辩不明”,喻体在前,喻物在后的谚语,“人多好做事,水大好撑船”均喻物,但本体不出现的谚语。“一马不行百马忧,上梁不正下梁歪”。还有些谚语句子整齐和谐、富有音节感,且大都押韵。如:“好个嘉禾县,井水团团转”,意指嘉禾珠泉井水、“子姜佐血鸭,呷了还想呷”,意指嘉禾炒鸭子,必放子姜,用鸭血卤上、“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生得乖,时时乖;打扮乖,一时乖”、“信得别人哄,杀掉鸡婆种”、“酉时骂了妻,一夜受孤凄”、“一个鼎锅一个盖,各人夫妻各人爱”、“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等。

嘉禾民谚是向劳动人民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百科全书”,也是引导人们分清善恶是非,鼓舞斗争意志,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极好教材。它是嘉禾民间语言的精华,极大地丰富了群众语言和口头文学宝库。1986年,嘉禾县文化馆组织力量在县内搜集4000余条谚语,经过掘精补遗,精心筛选,只造册成集分时政、事理、社交、生活、生产、自然等六类。

扫码收听


嘉禾人民广播电台,嘉禾人自己的广播电台!

在嘉禾就听FM101.6

制作: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文稿来源:雷克昌 

来源:​红网嘉禾分站

作者: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雷克昌

编辑:刘芷希

本文链接:https://www.jiahexinwen.com/content/646947/51/1478633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