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想去一个美丽的地方

来源:​红网嘉禾分站 作者: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编辑:李婧宇 2025-05-12 11:04:02
—分享—

d8db15afc0ae791891344c6a1b55e9d0d384d4de1663060717361.jpg

在湖南嘉禾,流传着一种充满泥土芬芳的民间艺术——嘉禾情歌。它诞生于锄头与土地的交响,成长于竹笠与山歌的和鸣,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劳动人民的爱憎悲欢编织成跨越千年的生命诗篇。这些从生活褶皱里生长出来的歌谣,不仅是爱情的备忘录,更是一部鲜活的民间情感史。

嘉禾情歌的根,深深扎在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里。当青年男女在田间地头弯腰插秧时,滴落的汗水里藏着试探的目光;当樵夫在山林中砍柴时,斧头撞击树干的节奏化作了情歌的节拍。“情妹生得白沙沙,十指尖尖象笋芽”,这样直白的赞美,没有文人的雕琢,却比任何诗句都更贴近心跳的频率。在嘉禾县珠泉镇莲荷乡,每当夕阳染红稻田,青年们便会摘下斗笠,用歌声传递心意。他们将对情人的爱慕,化作对自然景物的描摹:用“桐子打花球打球”形容初恋的懵懂,用“灯芯吸油”比喻爱情的执着。这些源自生活的比喻,让炽热的情感披上了一层诗意的面纱,正如当地老人所说:“我们的情歌,都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嘉禾情歌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社交的媒介。在男女交往受限的年代,歌声成为了最自由的情书。小伙子在山坡上唱一句“哪有哥哥不恋妹”,姑娘若有意,便会在溪边回一句“清水见底鱼相逐”。一来一往间,爱情的种子就在山歌的土壤里悄悄发芽。据统计,嘉禾情歌中仅“试探”主题的歌谣就有上百首。

嘉禾情歌最动人的,是它所承载的爱情观。在坦坪乡流传的歌谣里,“油菜打花黄似金,萝卜开花白如银。黄金白银我不爱,只爱妹妹情意深”,将物质财富与真挚感情对比,直白地表达了对淳朴爱情的坚守。而在嘉禾县坦坪镇田心村,“富人谈爱在桌上,穷人谈爱在田边”的歌词,更是道破了不同阶层的情感逻辑——当富人在酒肉宴席间谈婚论嫁时,劳动人民更愿意在田间地头用汗水浇灌爱情。这种“重情意轻物质”的价值观,穿越百年时光,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这样的爱情观还体现在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上。旧社会的嘉禾,封建礼教森严,但情歌中却充满了对平等婚姻的向往。“郎是青山妹是藤,藤儿缠树不离分”,用藤蔓与树的共生关系,比喻男女平等的婚姻理想。而“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的反诘,则是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含蓄挑战。这些歌谣如同民间的《诗经》,记录着劳动人民对美好婚姻的永恒期待。

旧社会的动荡,给嘉禾情歌注入了深沉的悲情底色。当男人们为生计远走他乡,当女人们在村口望穿秋水,离别的苦涩便化作了歌中的呜咽。“送郎送到五里坡,再送五里不为多。别人看到不方便,就说表妹送表哥”,短短四句,将少女的羞怯与不舍层层递进。而在表现思念的歌谣里,“三天不见情妹面,好比家中断了粮”的急切,“眼泪流进麻地河”的凄苦,更是将相思之痛具象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

但苦难从未压垮爱情的脊梁。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青年们用歌声发出了反抗的宣言:“砍了脑壳连着颈,打断骨头连着筋”,以生命为誓,宣告对爱情的忠贞。这些带着血与火的歌谣,是黑暗年代里的精神火把,照亮了无数被压迫者的心灵。正如当地老歌手回忆:“当年唱这些歌时,我们手里握着砍柴刀,眼里烧着一团火。”

时光流转,嘉禾情歌早已超越了地域的界限,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瑰宝。2006年,“嘉禾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曾经在山野间口耳相传的歌谣,登上了更大的舞台。如今,在嘉禾的“歌会”上,既有白发老人传唱古老的曲调,也有年轻歌手用吉他重新编曲。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情歌中对真爱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始终未变。

扫码收听

8704b5427926b0a211a0c918d12b054f056f71561663060716981.png


嘉禾人民广播电台,嘉禾人自己的广播电台!

在嘉禾就听FM101.6

制作: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来源:​红网嘉禾分站

作者: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编辑:李婧宇

本文链接:https://www.jiahexinwen.com/content/646949/56/1494911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