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嘉禾分站10月13日讯(通讯员:周应龙 李昭明)近日,嘉禾县的异地务工人员李某不幸在广东某出租房内意外身亡,其家属在悲痛之余,更面临着维权无门的焦虑。嘉禾县总工会驻东莞农民工维权服务站的及时介入,在服务站“娘‘嘉’人”的暖心安抚与“禾”事佬的专业调解下,家属与同为嘉禾老乡的企业主就死亡补偿赔偿问题顺利达成一致。
这是嘉禾县精心打造的“娘‘嘉’人 ‘禾’事佬”异地农民工维权工作品牌的一个生动缩影。也标志着嘉禾县探索出一条以党建引领、区域协作、专业赋能为支撑的跨省维权与社会治理新路径。
党建引领,让“娘家人”无处不在
嘉禾县总工会驻东莞农民工维权服务站并非孤立存在,它紧密依托于嘉禾县在外的流动党组织而设立。这一创新模式,充分发挥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维权服务网络。在东莞某五金厂工作的党员雷师傅,在一次老乡聚会中得知工友周某被无故拖欠三个月工资且多次讨要无果后,第一时间将情况反馈给驻东莞流动党支部。党支部迅速启动响应机制,“娘‘嘉’人”团队立即上门了解情况,与厂方进行交涉,最终在党员代表和工会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一周时间就为周某追回了全部欠薪1.8万元。在流动党员的带领下,“娘‘嘉’人”的身影活跃在农民工需要的地方,让远在千里的乡亲切实感受到“家”的庇护,真正实现了“党员流动到哪里,组织的关怀就覆盖到哪里”。
区域协作,双向联动化解“两地难”
维权工作,独木难支。嘉禾县主动打破地域壁垒,与东莞市有关镇街总工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通过信息互通、工作互动,形成了“双向维权”的强大合力。嘉禾籍农民工王某在东莞某建筑工地受伤,因赔偿标准问题与项目承包方陷入僵局。嘉禾县维权服务站将情况通报给当地镇总工会,两地工会组织迅速组成联合调解组。依托输入地工会对本地政策的熟悉和输出地工会与工人的信任关系,共同组织了多轮调解,最终参照广东本地赔偿标准,为王某争取到了32万元的工伤赔偿,赢得了双方的信服。这种协同发力,有效破解了“输出地管不到、输入地管不好”的困境,将“嘉禾品牌”的信任度与影响力深深植入异地他乡。
专业赋能,为维权之路保驾护航
为确保维权服务的专业性与有效性,嘉禾县总工会与广东莞彰律师事务所达成合作,组建了专业的异地务工人员维权服务律师团。该律师团不仅免费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更为经济困难的同胞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曾有一位嘉禾籍工人小李,在工作中因机械故障导致手臂重伤,企业主试图以极低的补偿私了。维权服务站接案后,派驻律师团律师立即介入,收集证据,厘清法律关系,并代理小李提起了劳动争议仲裁。在律师专业的陈述和有力的证据面前,仲裁庭支持了小李的诉求,裁决企业支付医疗费、伤残补助金等共计28万元,有力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专业的法律力量注入,为“禾”事佬的调解工作装上了“法治引擎”,让维权之路更加坚实有力。
化矛解纷,构建“一站式”矛盾终结机制
嘉禾县的探索不止于个案维权,更着眼于长效机制的构建。通过搭建跨省调解平台,该县积极参与劳动争议调解,并成功构建起“商调援裁审执”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一起涉及13名嘉禾农民工的群体性欠薪案件,在“一站式”机制下高效运转:维权服务站先行与资方“协商”(商),未果后立即启动“调解”(调)程序,同时为工人申请“法律援助”(援),准备“仲裁”(裁)材料。由于准备充分、证据链完整,案件在仲裁阶段便得以解决,避免了漫长的“诉讼”(审)过程,工人们在一月内便拿回了总计30余万元的劳动报酬。从协商、调解到法律援助、仲裁、诉讼乃至执行,形成一个完整闭环,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业兴”的多赢局面,从根本上促进了输出地与输入地的社会和谐与稳定。
今年以来,“娘‘嘉’人 ‘禾’事佬”维权品牌已累计为在外务工的嘉禾籍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超过820人次,出具专业法律意见书45份,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1起,成功调解各类劳动纠纷案件69件,为农民工挽回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70余万元。
来源:红网嘉禾分站
作者:周应龙 李昭明
编辑:刘芷希
本文为嘉禾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jiahexinwen.com/content/646954/57/1534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