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嘉禾,这片农耕沃土孕育了独特的文学传统。这里不仅是民歌之乡、俗语宝库,更与茅盾文学奖渊源深厚。
曾飞云深耕于此,从“一个鸡蛋吃不完”中品读人情厚度,在“君子言前不言后”里领悟处世智慧。他将散落田间的俗语淬炼成温润的文学珠玉。
本专栏旨在搭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让农耕文明的智慧与当代精神世界碰撞。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语言,恰似清泉,滋养着我们浮躁时代的心灵。让我们聆听来自嘉禾的回响——在每个质朴的词语背后,都栖息着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那里有我们追寻已久的生活真谛。
一个人离开老家去到外地,往往容易被高看一眼;而大米一旦离开产地,却常常被轻慢对待,这就是嘉禾俗语所说的:“人出乡贵,米出乡贱。”为什么这样说呢?
先看两个例子。当年韩信在老家淮阴时,穷得靠一位洗衣大娘接济,还被地痞欺负钻了裤裆。可他离开家乡投奔刘邦后,被萧何看中推荐,一下子就当了大将军,带着几十万兵马打了无数胜仗,成了汉朝的开国功臣。老家的人只看见他穷、没规矩,外地的人却认出他是难得的人才,正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唐代诗人高适50岁前在老家穷困潦倒,经常要靠别人接济度日,可他离开家乡投笔从戎后,十年间就从诗人变成将军,最后还封了侯,成了唐代诗人里最得志的一个。
究其原因,“人出乡贵“是因为在本地,你小时候干的傻事、不懂事时犯的错,大家都记得清清楚楚,你永远是“当年那个小屁孩”,就算你有真本事,有大想法,大家也是对你的优点视而不见,对你的缺点却放大了说。
这也难怪,有人想让一个名人掉价,最常用的招数就是到他的老家去,挖他在老家时的旧闻:幼时尿过床、小时偷过邻居的瓜,读书时与同学打过架,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翻出来,高大的形象自然就打了折。古人在外闯出了名堂,回乡时总要穿得绫罗绸缎,风风光光,就是想用这种巨大的变化,打破乡亲们的固有印象。
当然,“人出乡贵”的前提是要有真本事,还要吃的苦。若没真本事,就算不停换地方也没用,外面并不是遍地黄金,也有人出去后混得连家都回不去。
同样的,”米出乡贱”其实也好理解,古代交通不发达,米运到外地,要花费大量时间,加上仓储技术和条件所限,多半容易变质甚至发霉,因此人们对远方来的大米多半不感冒。如今交通发达,各种技术也先进,“米出乡贱”的规则自然也改变了,只要米质够优,出乡照样“贵”,例如东北的五常大米行销大江南北,嘉禾的宅侯贡米火遍四面八方。
来源:红网嘉禾分站
作者:曾飞云
编辑:李婧宇
本文为嘉禾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jiahexinwen.com/content/646955/64/15444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