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五味俱全”的嘉禾伴嫁歌

来源:​红网嘉禾分站 作者:王军杰 编辑:李婧宇 2025-11-03 09:33:03
—分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瑰宝“嘉禾伴嫁歌”,她诞生于神农教耕之地,是中华汉民族湘南地区独特的婚俗伴嫁文化,是世世代代嘉禾人生产生活及人文智慧的结晶。“嘉禾伴嫁歌”经过千年历史沉淀和不断发展,从婚俗的习惯流程、伴嫁哭嫁的形式和内容以及那史诗般的真情表白、泉水般的情感倾述,像一幕幕丰富多彩、高潮跌宕的歌剧,展现了嘉禾人将浓浓的乡情、亲情、友情、爱情和世间万象、人生百味揉入歌舞尽情抒发的独特风格;凸显了嘉禾这方热土道地的人间烟火、乡土气息和嘉禾人的诗画风采、文墨气质。

嘉禾伴嫁歌的演唱形式和内容,随着婚俗仪式、流程、场景不同而不同。在“宁乐娘”出嫁前两天晚上开始伴嫁,叫“伴小嫁”,主要唱短歌;“宁乐娘”出嫁先天晚上伴大嫁,上半夜唱“安席歌”、“耍歌”(歌舞占70%.)、“射歌”,下半夜唱长歌和歌舞表演,唱到次日见天光。天光时分跳伴嫁舞,而后是哭嫁与送嫁,直至新娘出嫁。 3天后“回门”还唱着内容和形式不同的伴嫁歌。这种随着婚俗仪式、流程、场景不同而变换演唱形式和内容的伴嫁歌舞,是嘉禾伴嫁歌的独特之处,是嘉禾伴嫁歌活的灵魂。

嘉禾伴嫁歌的唱演方式,有边说边唱、边舞边唱、边哭边唱、边骂边唱、一领众唱、拉歌对唱等,歌舞表演中借用日常生产生活的各种用具作为道具,充盈着绿色田园的生活气息。

总之,嘉禾伴嫁歌的唱演过程和形式内容都饱含着嘉禾人的世传曲儿、生活感悟、人生情怀,富有诗画般的无比妙趣,恰如嘉禾人喜欢的一道家常菜——“三味辣椒和苦瓜炒腊肉”,充满着香、甜、苦、辣、鲜,让人常品常鮮,回味无穷。

1.《嘉禾伴嫁歌》很“香”,充盈着这片热土的芬芳,蕴含着嘉禾人丰富的情感:

“打起(格)鼓来敲起锣(呃),团团圆圆唱起歌哎,四方(格)宾客聚满堂(呃),围上(格)一桌又一桌...”(《团团圆圆唱起歌》),这歌儿引来四方宾客。

“鸡婆崽,矮婆梭,三岁女娜会唱歌,不是爹妈教会的,自己肚里想法多”(《三岁女娜会唱歌》)。这“想法多”十分明了,连三岁娃娃都爱好唱伴嫁歌,想着多唱伴嫁歌。大人们更是“采茶末了又蚕桑,萝婢荆妻正日忙。闻道邻家新嫁女,花筵约伴唱新娘。”可见嘉禾伴嫁歌的迷人醇香和醉人之魅。

同时,她又浸润着历久弥新的陈香。史记,嘉禾民歌可以追溯到东汉时代,到唐宋时期,其艺术表现形式日臻完善。同治版《嘉禾县志》载:“嫁女前夕,具酒肴,集妇女唱歌......”民国版《嘉禾县图志》载:“...女伴相聚首,谓之伴嫁。”所以,这《伴嫁歌》传唱千年,流传至今。

2.《嘉禾伴嫁歌》很“甜”,甜在嘉禾人对家乡的依依眷恋,对姐妹的不舍情感,对婚姻和幸福的热切期盼:

“打起锣鼓闹起台,有歌姐妹请出来。

唱得鲤鱼跳上水,唱得珠泉转转来。”

“天上星多月也明,地上石多路也平。

塘里鱼多水也清,姐妹越多越欢心。”

还有《八看姐的美》、《我姐生得白如银》...这些都是对乡情、亲情、友情、爱情的甜蜜呈现和讴歌赞美。展现了伴嫁歌诗歌般的优雅多情,天籁般的优美婉转,醉人田园的诗情画意。

3.《嘉禾伴嫁歌》很“苦”。

说很“苦”,是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用哭嫁的形式表现出来,表达告别故土,离别亲人的迷茫和人生转折的彷徨。女离娘,泪汪汪,情到深处,便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呼喊:

“不提离娘犹小可,提起离娘痛断肠。”

“离不了亲姑娘,离不了二十四条凳,离开了二十四条凳,冷了喜歌堂。”(《正月青丝线》)

“今日夜晚闹闹热,明日夜晚冷冷清,讨亲门上贴红金,嫁女门头起灰尘”(《走马舞》)。这些唱段,让人想起女儿出嫁后,嫁妆随之抬去,看到的是“楼上楼下落落空,唯见远去出嫁人”的现实场景,无不令人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这种伴嫁哭嫁堂上和送嫁路上“苦”的倾述和表达,饱含着她们之间的蜜意浓情和美好期盼,是“江湖不禁人间怨,一样涅槃度九天”的励志!

4.《嘉禾伴嫁歌》很“辣”。

“半升绿豆选豆种,我娘养女不择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蛮称棒”(蛮称古、洗衣棒)背起走,妈妈呀,你害了我,是谁订出恶规矩,吃人不把骨头吐!”(《半升绿豆》)

“人家丈夫雄又雄,我的丈夫是古董,

哪年哪月古董死,放开金锁走蛟龙。”(《人家丈夫雄又雄》)

“媒婆,媒婆,牙齿两边磨...说得我爹没奈何。”

这些如朝天椒般的辣味 都是旧社会妇女用血和泪写成的长篇怨歌,反抗旧社会的父权、夫权、族权、神权,控诉、揭露、反抗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体现了嘉禾人火辣辣的真实情感和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

5.《嘉禾伴嫁歌》很“鲜”。

作为非物质文化瑰宝,她历久弥新,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充盈着含苞待放的新气息。

解放后,经过四次大采风大收集,在以郭求知、李沥青等为代表的曲艺专家的努力下,收集了1300多首民间歌曲,编印成多本《嘉禾民歌集》。著名作曲家王佑贵《春天的故事》、《我们这一辈》和著名钢琴家郎朗《娥眉豆》均采用了嘉禾伴嫁歌旋律。著名歌唱家张也、吴碧霞、张燕等参与演唱,其中吴碧霞演唱的《姐姐出嫁》、张燕演唱的《娥眉豆》成为了新时期嘉禾伴嫁歌的代表名曲。

她有鲜为人知的“仙女哭嫁”、“罗四姐与刘三姐对歌”的美丽传说。

她深得媒体青睐。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湖南电视台《乡村发现》栏目、天津电视台都多次播出,电影《芙蓉镇》、《浴血罗霄》、《梦牵故乡》等都采用了嘉禾伴嫁歌旋律,相关曲目在国内国际专题表演中获得大奖。

她在不断传承发展。在“非遗文化《嘉禾伴嫁歌》传承基地”提质过程中,县宣传文化等部门和相关单位组织在雷公井村拍摄制作了《姐姐出嫁》(嘉禾传统伴嫁文化传统婚俗文化纪实片),通过挖掘整理并精心拍摄制作,全面系统展现了嘉禾伴嫁文化。片子的制作推出,将对伴嫁文化发挥良好的传承发展和宣传推介作用。

以晋屏镇雷公井村、嘉禾1958文化创意园为代表的一批“全国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嘉禾县青少年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研学实践基地”相继设立,一些学校也专门设有研学培训班,全县其他地方的民间表演都日渐活跃。

在社会繁荣、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嘉禾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使嘉禾伴嫁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渐入佳境!我们深信:

坚守初心、再接再厉,嘉禾伴嫁歌未来必定更“香”;

同心守护、创新发展,嘉禾伴嫁歌未来必定更“甜”;

感怀过去、奋勇向前,嘉禾伴嫁歌的未来必定在“苦”中复回得更甘;

辣劲热爱、魅力四射,嘉禾伴嫁歌的未来必定更“辣”;

雄心营造、普及开发,嘉禾伴嫁歌的未来,必定更“鲜”!

南岭起峰峦,

钟水流日夜。

神农教耕地,

弦歌此不绝。

嘉禾伴嫁歌,像钟水河飞溅着的浪花,

像南岭山荣绕着的云岚,

像《天降嘉禾》飘散着的音符,

像嘉禾人心田里荡漾着的乡曲神韵,

久久地回荡...


来源:​红网嘉禾分站

作者:王军杰

编辑:李婧宇

本文链接:https://www.jiahexinwen.com/content/646955/95/1540158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