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城“活化石”禾仓堡(一)

来源:红网嘉禾分站 作者:红网嘉禾分站 编辑:唐麒斌 2024-09-03 16:27:21
—分享—




禾仓堡建成后示意图。


嘉禾自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建县,县治所在地就设在禾仓堡。专家组对禾仓堡实地考察后明确指出,“禾仓堡”是郴州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旧县城,是研究古城文化的“活化石”。禾仓堡除了城墙、城门以外,明清时期的县城布局基本保存了下来,丁字型古街(东正街、南正街、西正街)连成一体,十七条小巷古朴幽静。近四百年来,禾仓堡积累了丰富的人文底蕴。这里曾有过衙门,有过文庙、武庙,有过诸多的书院,还有过繁华的商业。这里出过诸多贤达人士、以及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比如辛亥革命元老李国柱、抗日名将李必藩……直到现在,禾仓堡仍旧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成为湘南一带有影响的古文化重镇。

走进禾仓堡,一起来了解禾仓堡衙门街头、正街头、东正街。

衙门街头,是衙门所在的街头。

禾仓堡衙门街头的南面通往西正街,北面通往北正街和十间铺,东面则是正街,然后连接东正街,再往南折便是南正街,直到丰和圩。


衙门街头。


时光久已,禾仓堡的衙门已没有踪影,但是老辈人都记得,从街道口往西面100米左右,都是以前的衙门院落。衙门外的南北街面各有一座小牌坊,如今已不复存在,但印证衙门存在过的痕迹依旧保留着,比如街道左面的围墙、路口对面的墙壁。街上左边的桥,名叫县前桥,建于康熙四十五年,知县陈祥祚所著的县前桥记,写的就是这座桥。


县前桥。


县志记载,禾仓堡的街道是陈祥祚当知县时候开辟出来的。为建设街道,当时拆了许多房屋,先开出了南街、西街,然后开出东街、北街。这四条街,奠定了禾仓堡的县城形象,陈祥祚知县功莫大焉。

嘉禾建县之初,第一任知县张恂只能借民居办公。及至1644年,官府没收某个李姓人家的书房,开始修建衙门。但当时所建衙门都很简陋,因朝廷拨款不够,后换了几任县官才陆续修建完善。

衙门街头的左下方是桥下街,对面是正街头,是旧时的商贸中心,因此这里是禾仓堡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以前的衙门街头有一条溪水,两岸来往要走县前桥,而且整个禾仓堡街面都是泥石路,凹凸不平。民国23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军军长李云杰的倡议下,众人捐款,把禾仓堡所有街巷都铺上了石板。李云杰则一个人出资把衙门街头铺上了石板,并立“俊三路”的石牌。

禾仓堡的衙门彻底消失于20世纪的七十年代,但衙门街头还在,那些古老的桥、古老的墙壁,仍旧伫立在衙门街头,铭记着曾经的繁华。

禾仓堡的四条街均在衙门街头相汇,呈“丁”字形摆开。衙门的对面有一段街,禾仓堡人素称“正街头”。

正街头长33.9丈,约112米,街面比其他的街面宽,两侧都是店铺,这里曾是禾仓堡的商贸中心。这些店铺都是狭长的,前店后居(就是生意和居家在一起)。说到生意,正街头的店铺多是做南杂店及药店,当然还有点心铺。以前的店面都有铺号,据记载,正街头曾经有过振华石印刷局、三益号、宝礼源、广生泰、同德药店、福建会馆等。

曾经禾仓堡做生意是走南北两条路,南是走官道,北是走水路。走官道是用挑脚的方式,把嘉禾的苎麻、辣椒等物产挑到广东连州去,然后把那里的盐和洋油、洋布挑回来。走水路则是用船运的方式往北去,从钟水到舂陵河到衡阳到长沙武汉等地。

时至今日,正街头的古老店铺依然可见。或许生意已经不是以前的生意,但是店铺的格局没有什么变化,仍旧是前店后居,洋溢着古老的生活气息。

嘉禾县成立以后,即在禾仓堡划民田,规城基,准备起城墙,但未及动工,明朝便已灭亡。后来几经周折,也没有建起来。直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县温伯魁上任,才把城墙修起来。城墙高一丈二,即4米左右高,厚七尺五寸,即2.5米左右,基础宽一丈,即3.3米。共开了四条城门,知县温伯魁把每条城门都赋予了独具意义的名字。东门的名字是“寅曦”,意思为黎明的微光,早晨的光芒。


东正街。


从东门进入便是东街部分,其中往右是十间铺,属东正街的一部分。往左拐到正街头尾部的十字路口,东面部分是东正街。东正街长42丈,即138.6米。两侧皆是店铺,也是前店后居。以前东正街主要店铺有博济药店、裕昌祥、祁阳会馆等。其中裕昌祥既是商号又是钱庄,当时裕昌祥的钱票在福建和云南很有声誉,客商兑票从来没有遭遇过拒绝。

扫码收听



嘉禾人民广播电台,嘉禾人自己的广播电台!

在嘉禾就听FM101.6

文稿提供:李继慧

制作: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来源:红网嘉禾分站

作者:红网嘉禾分站

编辑:唐麒斌

本文链接:https://www.jiahexinwen.com/content/646843/95/1423399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