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城南双凉亭:时光刻痕下的谜与影

来源:​红网嘉禾分站 作者: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编辑:李婧宇 2025-09-15 10:02:36
—分享—

d8db15afc0ae791891344c6a1b55e9d0d384d4de1663060717361.jpg

今天节目我们将带您去探访一处隐藏在嘉禾城南、承载着岁月印记与未解之谜的古迹——双凉亭。它静默地矗立在山岗之上,俯瞰着变迁,也守望着往来。它的名字里藏着“双”,眼前却只见一个孤亭;它的历史模糊不清,却让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不由得生出几分好奇与遐思。

要找到这座双凉亭,需从昔日的丰和墟向南出发。跨过一座小桥,涉过一条溪流,再登上一个小山岗。登顶之后,视野豁然开朗,但眼前的景象也悄然变化:农田渐渐稀少,取而代之的是茂密的草木。仔细看去,三步一坟,五步一冢,新旧坟冢杂然其间。这片山头,从久远的过去一直到今天,依然是周边居民百年之后的安息之地。行走其间,墓碑上的文字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过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墓碑上都清晰地记载着此地的安葬地名——花天庙。这个名字,为这片寂静的山岗增添了一丝别样的色彩和想象空间。翻过这个布满坟茔的山岗,双凉亭便映入眼帘了。当然,您也可以选择另一条更便捷的路:从嘉禾大道旁的顺通车检公司侧边小路步行,只需两分钟,就能直达。

然而,当您真正站在它面前,第一个疑问便会油然而生:它明明只有一个凉亭,为何偏偏叫做“双凉亭”呢?这个“双”字,从何而来?为了解开这个谜,我们曾试图在嘉禾的历史典籍中寻找答案。翻阅了多个版本的旧县志,最终只在民国时期的《嘉禾县图志》里找到了一句极其简短的记载:“双凉亭:县南里许,为通平田区路。” 这句话仅仅告诉我们,双凉亭位于老县城南边大约一里地的地方,是通往当时平田区(也就是原车头镇方向)道路上的一个地标。至于亭子的样子、何时建造、为何命名,一概没有提及。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那些墓碑碑文上,也将此地明确记为“双凉亭”。这就引出了两种可能:要么,“双凉亭”这个地名早已与亭子的具体数量无关,成为了一个固定的地理称谓;要么,在更久远的过去,这里确实曾有过两座凉亭并肩而立,只是其中一座已湮没在时光长河之中,只留下一个令人费解的名字。

眼前的双凉亭,历经风雨,已是残破不堪。曾经为旅人遮阳避雨的屋顶和梁架,早已荡然无存。它的主体由坚固的青石砌筑而成,四面各开有一个拱形的门洞,仿佛仍在无声地迎接着八方来客。如今,只有两侧的山墙还大致保持着完整,顽强地支撑着这个石构的骨架。在亭内及周边仔细搜寻,有三处石刻。遗憾的是,这些石刻的内容相对简单,主要记载了当年操建(即主持建造)这座石亭的人名,以及那些慷慨解囊的捐款者姓名。除此之外,再没有找到能揭示其建造年代或名称由来的更详细信息。这些冰冷的石头和模糊的字迹,是时光留下的唯一密码。

其实,“双凉亭”这个名字,并非嘉禾城南此处独有。在嘉禾县境内,乃至更广阔的区域,“双凉亭”似乎是一个并不算罕见的地名。这或许暗示着某种共同的历史背景或命名习惯。比如,就在嘉禾的塘村镇,也有一处地方叫做“双凉亭”。虽然塘村的双凉亭其具体形态和历史可能与城南这座不同,但名字的重合本身就耐人寻味。“双凉亭”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具体建筑物的名称,更可能是过去某个时期、某种特定类型的交通节点(如岔路口、重要交汇点)或地标的一种通用称谓。也许,在那些地方,也曾有过供人歇脚的石亭,而“双”字,可能象征着道路的分叉、功能的双重(如驿、亭结合),或者就是寄托了“成双成对、福佑双全”的美好寓意。这为城南这座孤零零的石亭之名,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听众朋友们,城南的这座双凉亭,就这样静静地伫立在山岗之畔,坟茔之间。它失去了华盖,斑驳了容颜,连名字都成了一个待解的谜题。它曾目睹过多少南来北往的匆匆步履?曾为多少辛劳的旅人送去片刻清凉?又见证了多少生离死别、岁月沧桑?县志的寥寥数语,碑石上的冰冷姓名,都无法完全拼凑出它完整的故事。然而,正是这份残缺与神秘,让它超越了单纯的石砌建筑,成为了一处承载着地方记忆、引发后人无限遐思的文化地标。也许,答案就藏在某个尚未发现的角落,也许,它将永远成为一个美丽的谜。当您途径城南,不妨顺路去看看这座沉默的石亭。在风吹过石缝的低语中,在夕阳洒落门洞的光影里,或许,您能听到属于它的、独特的历史回响。

扫码收听

8704b5427926b0a211a0c918d12b054f056f71561663060716981.png

嘉禾人民广播电台,嘉禾人自己的广播电台!

在嘉禾就听FM101.6

制作: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文稿来源:嘉禾风物

来源:​红网嘉禾分站

作者: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编辑:李婧宇

本文链接:https://www.jiahexinwen.com/content/646943/59/1528164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嘉禾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