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节目要带您走进一座藏在湘南角落里的土地祠——它位于临武、蓝山、嘉禾三县交界的嘉禾县塘村镇老铺街,名字叫“兴隆祠”。这座承载着民间信仰的土地祠,不仅是湘南地区民俗文化的具象载体,更串联起商贸兴衰、红色记忆与建筑演变的立体画卷。

老铺街如今叫和平街,嘉禾人唤它“老铺头”。此地因地处三县交界,自古便是物资聚散、文化交融之地。与和平街相邻的塘村墟建于清嘉庆年间,而老铺街比它更早,老铺街是围绕周边村子自然形成的早期商铺墟市。始建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新中国成立后,塘村墟不断扩张,老铺街渐渐与之相融。从行政归属看,老铺街原属临武,1954年4月划归嘉禾,兴隆祠的历史也由此翻开新篇。
在嘉禾民间的谚语中,藏着老铺街昔日的经济活动面貌:“塘村墟,大墟场;老铺街,棉布行;油榨头,打铁行……”短短数语,"展现了老铺街昔日以纺织和棉布贸易为主的经济特色。时至今日,村民们仍能回忆起老街曾经林立的纺织棉布店铺,街道上留存的染布砑光"元宝石"(又名踩石),更是那段特色商业历史的无声见证。

兴隆祠现存建筑虽于2024年经村民集资重修,但重修前的兴隆祠饱经沧桑,尽显破败之态。屋面大面积脱落,残破的瓦片散落一地;檩条椽子严重腐朽,支撑结构岌岌可危;墙体出现倾斜,但其历史底蕴可追溯至清代。祠内墙上镶嵌的《乾隆三十四年鼎建兴隆祠碑》与《嘉庆五年重建兴隆祠碑》,堪称解码地方历史的双钥。值得注意的是,两方碑中捐款名录中多达27个姓氏,其中多数为外地客商。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贾,用真金白银书写着老铺街昔日的繁华。
在漫长岁月中,兴隆祠的用途不断变迁:解放前,每逢中元节,这里香烟袅袅,村民在此虔诚举行法会祭祀土地、祈福禳灾;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红一军团为不扰民夜宿祠内,当地街上的老人心怀感激,自发为红军送过饭,军民情谊深厚,这段经历也赋予了兴隆祠独特的红色文化印记;解放后,兴隆祠作为染织社仓库存放纺织用品,见证老铺街纺织产业发展,又作为生产队蒸饭的厨房,为劳作的人们提供餐食;20世纪80年代,经历特殊历史时期后,祠内二层曾被用作存放寿材的场所;再后来,兴隆祠被用作农具存放处,与农耕生活紧密相连,民间信仰的起伏变迁于此可见一斑。
祠前曾有一条源自塘村墟古井的溪流,滋养老铺街数百年,溪边汲水的身影与祭祀土地的寥寥青烟,共同构成了独特的生活图景。从建筑形制来看,重修前的兴隆祠占地约30平方米,在嘉禾现存土地祠庙中为规模较大者,采用悬山式屋顶,瓦面残存“寿”字滴水,按湘南传统建筑规制,本应配有“福”字瓦当。其基础部分采用条石,主体以青砖砌筑,搁檩式结构将檩条直接架设于山墙,典型的小型建筑特征。后墙留存的红砖见证着早期修缮痕迹,而西山墙开门、门前三石板桥斜跨溪流的独特布局,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致。
2024年重修时,虽延续搁檩结构与青砖青瓦的风貌,但山墙改为硬山,湘南传统“福寿”滴水瓦当未能沿用,门前溪流被水泥覆盖,古朴韵味减少,令人遗憾。其建筑与附近的高甫土地庙相比,仍具有一定的湘南建筑风格。
此碑文不仅点明土地神“德配天地”的崇高地位,更隐含了老铺街作为商贸要冲的特殊属性。文中“异地客”虽因碑文磨损难以尽识,却清晰传递出一个关键信息:清代乾隆年间,已有外来客商(“异地客”)在此地聚居或经商。这些客商与本地居民共同受庇于土地神,使得“人物宁泰,生意丰”,足见当时商业活动的活跃与多元。
深入探究乾隆碑,会发现除了展现土地神崇高地位以及商业活动相关信息外,还记录了一段特殊的捐赠史。碑文中提及有两位周姓地主捐地助力建祠,其中一位名为周延高。在查阅周边周姓宗谱时,于花溪周氏宗谱中发现一位与之同名且出生于乾隆时期的人物,且老铺街在地理位置上与花溪相近。由此大胆推测,此地原本极有可能为花溪周氏家族所有。或许是出于对土地神的尊崇,也可能是希望借助神的庇佑让家族和地方更加繁荣昌盛,周延高及另一位周姓地主慷慨捐地,使得兴隆祠的建立得以顺利推进,为当地百姓提供了一个祭祀祈福的重要场所,也在无形中强化了家族与地方社群之间的联系,将家族命运与地方信仰紧密交织在一起。
进一步考证发现,《嘉庆五年重建兴隆祠碑》中的石匠李宗信,与附近英花村《嘉庆元年重修宗祠碑》记载的为同一人,其籍贯为衡阳。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清代工匠跨地域流动的现象,更暗示了湘南地区建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中,撰稿人之一黄孔阳,通过查阅附近曲龙黄氏宗谱及《同治临武县志》可知,黄孔阳为曲龙人氏。在撰写碑文时,黄孔阳将“土地有功德于农,即有功德于商”的理念融入其中,既展现了他对民间信仰与商业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也折射出清代地方文人在构建社群文化认同中的关键作用。
从乾隆年间初建到嘉庆时期扩建,兴隆祠的每一次修缮都与商业发展紧密相连。清代“异地客”的涌入与本地商贾的崛起,共同推动了土地神信仰的制度化与空间化:初建时,它是本地与外来群体共祈平安的纽带;重建后,它成为商业活动合法性的象征。这座小小的土地祠,不仅是供奉神灵的场所,更是湘南地区明清时期“农商互动”“客民融合”的历史见证。
从祠名“兴隆”二字的寓意来看,其既饱含着古人对土地神庇佑一方的殷切期盼,也寄托着对地方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景。“兴”象征着蓬勃发展、生生不息,既指向农耕时代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朴素愿望,也暗合老铺街作为商贸枢纽货通四方、百业繁荣的发展诉求;“隆”则寓意昌盛兴隆、福泽绵长,体现了当地百姓对家族延续、商业鼎盛的追求。结合碑文记载,自乾隆年间建祠起,此地商贾云集、农商并盛,祠名“兴隆”恰似对这一繁荣景象的精准诠释,同时也成为凝聚社群信仰、激励后世奋进的精神符号。
文已至此,本应搁笔作结。然而,兴隆祠大门旁一尊毫不起眼的石质香炉,却如蒙尘的明珠,值得再书一笔。这尊青石香炉体量小巧,通身仅正面施以雕刻,却在方寸之间尽显匠心:底部以精致的壸门纹样装饰,线条婉转流畅,勾勒出古典庄重的气韵;两角立柱雕作竹节造型,挺拔清雅,炉身上下以线雕技法刻出束腰线条,刚柔并济。香炉中部留有开窗设计,虽因岁月侵蚀,表面文字已漫漶难辨,但其形制、雕刻技法皆透露出浓郁的明代风格——壸门的圆润弧度、竹节柱的简练线条,均与明代石作工艺特征高度吻合。据此推测,这尊香炉极有可能是乾隆年间建祠之前的明代或清早期遗存,或许早在兴隆祠落成前,它便已在此承载着先民祭祀土地的虔诚祈愿,历经数百年风雨,见证了老铺街从单独集市到“湘南第一墟”一部分的沧桑巨变,成为串联古今、印证信仰传承的珍贵实物见证。
扫码收听

嘉禾人民广播电台,嘉禾人自己的广播电台!
在嘉禾就听FM101.6
制作: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文稿来源:嘉禾风物
来源:红网嘉禾分站
作者: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编辑:刘芷希
本文为嘉禾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jiahexinwen.com/content/646954/64/15365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