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伴嫁歌,是流淌在湖南嘉禾婚嫁习俗里的文化血脉,代代传唱间,承载着一方百姓的喜乐悲欢 。要让这血脉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离不开像李正强这样的守护者,今天节目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与嘉禾伴嫁歌半生羁绊的故事 。
李正强,1949年出生于嘉禾县珠泉镇新屋场村,是嘉禾伴嫁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曾担任嘉禾县文化馆馆长。正是这些身份,让他成为了深耕嘉禾伴嫁歌传承与发展数十年的核心守护者,也让他与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结下了难以割舍的缘分。
故事的起点,要回溯到1972年。那时,怀揣着音乐理想的李正强调入嘉禾县文化馆,同年,他独自背上行囊,前往坦坪镇石富冲村开展文化工作。就在这片质朴的土地上,走村串户演出的间隙,他第一次被那些原生态的旋律深深触动 。
那不是舞台上刻意雕琢的表演,而是从生活土壤里自然生长出的声音。尤其是妇女们婚嫁时唱的伴嫁歌,时而婉转忧伤,时而诙谐泼辣,满是鲜活的生命力。李正强领悟到,这不仅是一首首民歌,更是一部用声音书写的民间史诗。一个强烈的念头在他心中扎根:这些歌,绝不能失传 。
从那以后,在嘉禾的各个村落里,频繁出现李正强的身影,他先后在盘江、广发、袁家、行廊的乡间小道上,执着追寻每一个音律线索,而这段收集之旅,也充满了意外的奇遇 。
一天,他在晋屏镇宅候村意外收集到许多腔调独特的“蛮子歌”——也就是过去的土匪歌。他满心疑惑,为何这个村庄会流传这样的歌谣?在与村民促膝长谈后得知,这里曾是古代“蛮子”的聚集地,他们后来在此定居,放下刀剑拿起农具,这些记录着往昔岁月的歌谣,便作为独特的记忆,在民间悄悄流传下来 。这次经历,让李正强更加坚定,他指尖记录的每一个音符,都是一段沉甸甸的、鲜活的历史 。
收集来的声音,如同散落的珍珠,亟待有人将它们串联成链。身为文化工作者的李正强,自然成了那个“穿针引线”的人。他伏案疾书,化身严谨的“架构师”,着手搭建一座宏伟的“声音档案库”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嘉禾伴嫁歌》《嘉禾伴嫁舞》……一部部厚重的著作在他笔下诞生,将口耳相传的旋律,化作了纸墨间的永恒 。
在创作与改编领域,他亦成果丰硕。曾与湖南剧作家协会会员曾祥昌携手,共同改编创作了《姐姐出嫁》等广受欢迎的伴嫁歌曲;此外,《打铁歌》《亲亲故乡人》《酒是倒缸好》等十余首伴嫁歌曲,这些歌曲在国家、省市发表并斩获奖项;他记录整理的《送姐》,更成为后人传唱的经典范本 。
但李正强心里清楚,把歌声锁在书柜里,还没有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使命 。他更应是一位不遗余力的“布道者”。开讲座、带学员,他将演唱技巧、歌词背后的民俗故事,以及那份对故土文化的深切热爱,耐心地传递给年轻一代 。
2025年,在嘉禾县“传续文化基因·赋能教育创新”伴嫁歌传承培训班里,他创新采用原生态歌曲与伴嫁舞相结合的沉浸式教学方式,把方言演唱、衬词运用等伴嫁歌的核心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学员 。
传承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外界从来不乏质疑的声音:“伴嫁歌这种旧习俗,能登大雅之堂吗?”面对质疑,李正强没有过多辩解,而是用一场精心筹备的演唱会给出了答案 。当那些淳朴真挚的歌声在舞台上响起,瞬间打动了在场所有听众与来自全国的专家 。经久不息的掌声,为嘉禾伴嫁歌冲破了阻碍,赢得了应有的尊重 。
如今,嘉禾伴嫁歌早已从过去的农家院落,唱进了如今的非遗舞台 。每一段得以延续的旋律背后,都映照着李正强从青丝到白发的坚守身影 。这位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音乐家、文化馆管理者身份于一身的守护者,用半生的羁绊与执着,为我们留住了一片深情的声音故乡,也让一曲嘉禾伴嫁歌,成为了时代里不绝的回响 。
扫码收听
嘉禾人民广播电台,嘉禾人自己的广播电台!
在嘉禾就听FM101.6
制作: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来源:红网嘉禾分站
作者: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编辑:刘芷希
本文为嘉禾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jiahexinwen.com/content/646954/64/15365215.html